编辑推荐
一部视角新颖的唐前诗歌体式生成和体调演进的发展史。
内容简介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类体式发源和成熟的时期。本书从语言、节奏、结构、表现方式等多种角度,深入而系统地探讨了从《诗经》、《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类诗体产生和发展的原理,各类诗歌体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体式的形成与各类诗型的艺术表现感觉和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作者葛晓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目前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已出版《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等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十余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探索诗歌分体研究的新思路(代绪论)
一
二
三
上编 诗骚体式的节奏结构和表现原理
论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
一
二
三
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
一
二
三
“毛公独标兴体”析论
一
二
三
试论春秋后期“《诗》亡”说
一
二
从《离骚》和《九歌》的节奏结构看楚辞体的成因
一
二
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兼论“雅”与“骚”的关系
一
二
从诗骚辨体看“风雅”和“风骚”的示范意义——兼论历代诗骚体式研究的思路和得失
一
二
中编 七言诗的生成原理及其与各类诗型的关系
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
一
二
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
一
二
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
二
中古七言体式的转型——兼论“杂古”归入“七古”类的原因
一
二
三
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兼论六言和杂言的关系
一
二
三
四
下编 五言诗的产生和创作传统的形成
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
一
二
三
论汉魏五言的“古意”
一
二
三
四
西晋五古的结构特征和表现方式——兼论“魏制”与“晋造”的同异
一
二
三
从五古结构看“陶体”的特征和成因
一
二
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
一
二
江淹“杂拟诗”的辨体观念和诗史意义——兼论两晋南朝五言诗中的“拟古”和“古意”
一
二
三
从江鲍与沈谢看宋齐五言诗的沿革
一
二
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
一
二
三
四
附录
诗歌形式研究的古为今用——论林庚先生关于古诗节奏和新诗格律的理论思考
一
二
从诗歌文本中探求创作原理——论松浦友久教授的中国诗型研究
一
二
三
关于“行”之释义的补正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是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葛晓音。
得书感谢您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