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与转型:小说月报(1910~1931)翻译文学研究

重构与转型:小说月报(1910~1931)翻译文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以《小说月报》(1910~1931)为范本考察文学翻译在近代以来中国文学转型中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比较完整而生动地反映在中外文学交流中文学观念的演进和新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

内容简介

本书从翻译文学的角度切入,在既有文学范式的崩溃与新文学范式的确立的问题框架里,以《小说月报》为个案考察现代文学转型的各方面。梳理了《小说月报》翻译文学的生发、演变,既有对主编的介绍,也有对作者的介绍,填补了《小说月报》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

作者简介

作者石晓岩,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开眼看世界”——《小说月报》(1910~1920)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王蕴章:“名作”·“新闻”·“新理”·“常识”

第二节 恽铁樵:“小说”·“大说”

第三节 译籍东流:翻译小说的嬗变

第四节 从《娇妻》到《娜拉》: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误读

第二章 明流与潜流——《小说月报》(1921~1931)的文学翻译

第一节 沈雁冰:“进化的”与“民族的”

第二节 郑振铎:“情绪”与“思想”

第三节 多元系统视野中的《小说月报》

第三章 《小说月报》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语言的建构

第一节 《小说月报》(1910~1920)的文学语言

第二节 西学东渐:文学翻译与语言重构

第三节 语体文欧化的讨论

第四章 消解与重构:翻译文学与文体格局的转换

第一节 翻译小说与小说观的演变

第二节 翻译“新剧”与戏剧转型

第三节 翻译诗歌与新诗发生

第五章 《小说月报》翻译文学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开创

第一节 《小说月报》与自然主义

第二节 《小说月报》与新浪漫主义

第三节 “真”“善”“美”的权衡——《小说月报》的译介策略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重构与转型:小说月报(1910~1931)翻译文学研究是2014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石晓岩。

得书感谢您对《重构与转型:小说月报(1910~1931)翻译文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迁徙与重构:中国“舆论场”研究二十年 电子书
本书从五千余篇“舆论场”研究成果中爬罗剔块,逐年甄选,举其荦荦大者,将其珍珠穿线般集成一辑,寻求多元“舆论场”走向“一体化”的科学依据,以推进中国社会进步为价值诉求,善莫大焉。该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全书按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编排,脉络分明;以问题梳理为导向谋篇布局,富有历史纵深感;融问题提出、现象描摹、理论解析和对策探究于一炉,视野开阔。
近代澳门翻译史稿 电子书
本书以大量中外文献史料为基础,对澳门近代的翻译活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内容包括翻译对葡人定居澳门的意义,澳门开埠至20世纪初的翻译状况及其特点,澳门官方翻译机制的建立,翻译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和工作方式,翻译政策与文化冲突之间的关系,澳葡当局在不同时期选用翻译人员的标准和翻译策略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以土生葡人为主体的翻译活动及其贡献,等等。
行业翻译选论 电子书
本书涵盖外事、新闻、旅游、商务、文学等多个领域。关于外事翻译,本书根据外事口译的工作特点与语言特点制定策略,并专门探讨了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在新闻翻译方面,本书提出了影响新闻翻译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电视媒体同声传译策略的探讨。对于旅游与商务翻译的研究,本书基于调查对既有的翻译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评判。文学翻译方面,除了提出易被忽略的相关重点与难点,本书还提出了特殊语体的翻译策略。对翻译效果的讨论是所有
翻译不确定性: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进行系统梳理,既提示其合理因素,又指出其不足之处,并通过阐述戴维森的诠释理论从而对这一论题进行修正与完善;论证翻译不确定性论题与翻译理论及实践的相关性,尝试提出一种以翻译不确定性为依据的新的翻译观念,借鉴并完善翻译意义的概念;讨论翻译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据此重新认识翻译中的信达雅,并用翻译意义的评价标准对各种类型英汉互译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
大学英语阅读与翻译实用教程(上册) 电子书
邵钦瑜主编的《大学英语阅读与翻译实用教程(上I时代大学英语系列教程)》是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以相关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参照全国四、六级考试新题型编写的。题材以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准,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轴心,以i时代网络多元信息为资源,涉及教育、科学、社会、文化、财经、体育、政治等各领域的知识,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i时代大信息量、高速度、高效率、多媒体的特征。教材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