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当代的审美文化作了新的论述。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上中下三个编章,具体内容包括《文艺美学新形态——审美文化研究及其人文品位》《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审美存在与哲学批判》《电视晚会的大众审美心理探索》《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浅析》等。
本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20世纪后半叶及新世纪开局以来,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影响力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倾向的泛溢,审美现实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因而,美学研究的转向,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必要的。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为美学新路向的审美文化研究(代序)
一
二
三
四
上编 理论探索
文艺美学新形态——审美文化研究及其人文品位
略谈当代审美文化的“审美”内涵
论审美活动的学术定位——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看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为什么强调“学术定位”——解开常识和西方研究模式形成的“死结”
二、为什么突出强调“审美活动”——走出当今美学研究困境的必要举措
三、如何对“审美活动”进行学术定位——“社会个体生成论”提供的现实可能性
审美文化研究三题
一、重视审美文化研究
二、倡导审美文化批评
三、开展审美文化教育
论审美抽象
一、“审美抽象”的立意
二、知觉作为审美抽象的关键环节
三、情感浸透的艺术符号:审美抽象的独特产物
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审美存在与哲学批判
一、文化泛化中崛起的大众文化:从神性体悟到世俗消费
二、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象
三、大众文化批判与审美化生存
文艺美学:走向一种文化批判理论
一、文化问题的凸显
二、大众文化对文化格局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从贵族审美到大众审美——论中国主流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
一、传统的“审美”
二、大众审美文化批判
三、人文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深描“当代审美泛化”的多维历史趋势
一、当代文化“超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
二、前卫艺术“反美学”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
三、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
中编 个案解读
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
一
二
三
四
五
电影中的交通影像:中国现代空间的多重面孔
一、前言
二、现代交通工具的电影美学特质
三、现代交通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
四、电影、交通及现代中国的社会空间
五、结语
时尚、审美时尚的界定与批判意识
二元对立: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兼论军旅文学的审美内涵
崇高与阳刚:军旅文学的形态特征
英雄主义:军旅文学的审美品格
二律背反:军旅文学的意义追求
审美心理的变迁与“红色经典”的现代转换——以“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为例
一、“红色经典”产生与改编时代的审美心理变迁
二、基于审美心理变迁的“红色经典”改编策略
三、“红色经典”改编的基本原则
电视文化的实质及其对童年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的实质
二、电视文化对童年的影响
现象学方法对视觉文化的重新观照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现象”
视觉文化的“非切身性”
视觉文化的“欲望化”
都市空间的影像书写——对《天桥不见了》的个案分析
一、漫步与驻足
二、空间与意象
三、拟像与寓言
附:影片《天桥不见了》的镜语描述
从时间美学到都市空间美学
一、“美学—历史”之时间美学观念的反思
二、空间转向与都市差异空间
三、都市空间美学的主体内涵与审美意蕴
电视晚会的大众审美心理探索
一、电视晚会与华夏民族传统心理需求的满足
二、电视晚会与当代不断嬗演的心理需求的满足
“异趣”:当代审美文化的直观化与符号化——对近年时尚审美现象“韩流”的一种观照
一、“异趣”:时尚审美热的现象反馈与描述
二、直观化与符号化:从行为表象到深层心理的解读
三、对“异趣”的认同与隐忧
试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虚实论美学
下编 研究生审美文化论坛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
一、顺应全球化语境,坚持多元文化共生
二、守望精神家园,注重提升观众
三、整合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英魂
从消费建构到审美建构——浅谈当代电视“身体”视像的存在与发展
一、进入当代电视文化视阈的“身体”
二、当代电视“身体”视像的主要内容呈现与文化表达
三、审美的建构:“身体”视像的审美文化引导
结语
韵味的消失与消费的狂欢——当前电视戏曲栏目的问题论析
一、韵味的消失
二、审美“场”的消失
三、消费的狂欢——审美的功利化与商品化
四、媒体的同质化与节目浅俗化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浅析
流行音乐的视觉叙事——MTV(音乐电视)
流行音乐的偶像形象
流行音乐的网络传播
《夜宴》: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误读
后记
当代审美文化新论是2008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晶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审美文化新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