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吉川幸次郎:经学时代、元曲时代、杜甫研究,独创中国学方法体系。

内容简介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学研究生涯可分为经学时代、元曲时代和杜甫或杜诗时代。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实是在他的经学研究基础之上展开,受黄侃的“中国之学,在于发明,不再发现”与《尚书正义》所记述的语言表现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之启示,经过长年实践形成了独自的方法体系,完成了从经学研究到文学研究的蜕变。元曲研究时代代表作之一是作为精神史研究一环的《元杂剧研究》,吉川剖析了时代的风气与元人文学伦理的转换对元杂剧兴衰及文学性格的影响;在杜甫研究时代,吉川又将杜甫作为自己的古典来探究文学的尊严,他退休后终其一生尽力于《杜甫诗注》,从其成果观之堪为“杜甫千年之后的异国知己”。在其遗言之作《读书之学》中,强调了“如何思考”比“思考什么”更为重要,总结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言”“事”“心”的含义,揭示了语言与思考的关系。本书用“以其言事证其心”的方法对吉川幸次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涯进行梳理,对他的元杂剧研究与杜甫研究的主要内容、特色、主张等展开论述,最后探究吉川“言、事、心”三位一体的中国学研究方法体系。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动机:《留学时代》的启示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涯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萌芽期(1904生年—1926)

第二节 中国文学研究基础期(1926—1931)

第三节 经学研究时代和元曲研究时代(1931—1947)

第四节 杜诗研究时代(1947—1980卒年)

第二章 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

第一节 研究《元杂剧研究》的经纬

第二节 以往的元杂剧研究

第三节 吉川幸次郎的研究立场和主张:作为精神史研究的前提

第四节 《元杂剧研究》的特色

第五节 对《元杂剧研究》的批评

第三章 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研究

第一节 吉川幸次郎研究杜甫的原因与目的

第二节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第三节 “诗史”:用以记述社会、经济的事实与以考证过的史来证诗

第四节 推移的悲哀:从个人的忧愁到追求世界的法则和道理

第五节 杜诗的“心象风景”:对作诗心理的探究

第六节 杜诗创作理论

第七节 吉川的杜甫研究地位

第四章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体系和意义

第一节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的基础

第二节 吉川幸次郎的学问体系和意义

附录:相关观点摘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是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孟伟。

得书感谢您对《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现代汉英双语作家研究 电子书
本书将活跃于1930-1950年代一批分别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从以往零散的关注整合为一个群体来研究。
中国诗歌研究(第14辑) 电子书
《中国诗歌研究》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诗歌研究。栏目设置有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诗歌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当代海外华人诗歌研究及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诗学史及诗学文献研究、青年论坛等。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是广大诗歌爱好者和广大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既有关于比较文学的个案研究,又有整体述评;既有对比较文学热点问题的质疑与回应,又有方法论问题的批评与建构。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第六辑) 电子书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是由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办出版的辑刊,本册为第六辑,重点是对非洲文学的推介以及介绍中国学界在这方面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诗歌研究(第十三辑) 电子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第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