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公益慈善调查报告揭示组织差异,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公益和慈善的调查报告。公益和慈善似乎是同一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其实它们在组织的目标、形式和活动方面均有差异。但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公益和慈善,尤其是大型的公益和慈善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对中国公益和慈善的整体状况有个了解,本书即旨于此。
作者简介
朱健刚,七十年代生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现任教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担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主任,主要研究城乡社区发展、民间组织和集体行动。已出版专著两部,在海内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朱健刚,七十年代生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现任教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担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主任,主要研究城乡社区发展、民间组织和集体行动,同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公民社会的建设。$$$$$朱健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社区发展与NGO集体行动。$$$$$朱健刚,男,哲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新媒体文化实验室主任。主编《中国公益蓝皮书》和《公益研究》杂志,并参与创办上海热爱家园志愿者协会,广东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广州恭明社会组织支持中心、香港木棉花开志愿者网络等多类公益组织。担任民政部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运动、人类学理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本书编委会
总序
序言一
序言二现代国家文明的新维度:公益慈善力
2013公益转型年:公益转型带动社会转型
一、民间公益的转型:走向公民公益
二、公民公益带动社会体制改革
三、华人慈善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型
从政府单一主体到多元治理格局: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体制
一、导论
二、1949年至20世纪末中国社会救助体制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5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7年)
(三)改革开放前期(1978—1995年)
三、转型期的中国救助体系新格局
(一)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的新举措与局限性
(二)民间力量的兴起和加入
(三)民间力量在多元治理格局中遇到的困难
四、政策建议
中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报告[1]
一、中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个案初创期(1995—1999年)
(二)地方试点探索期(2000—2010年)
(三)中央政策推进期(2011年至今)
二、中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探索实践
(一)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政策
(二)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
(三)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情况
(四)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工作流程
(五)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基本成效
三、中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一)政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组织面临的问题
四、对中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建议
(一)针对政府的建议
(二)针对社会组织的建议
慈善经济:宁夏的探索与创新
一、“黄河善谷”规划概述
二、关键概念和逻辑分析
(一)社会慈善企业与慈善资本主义
(二)优势视角:扶贫开发的范式转变
三、“黄河善谷”规划的落地与实施
(一)推进政策法规创新,政策洼地形成
(二)慈善产业园区的发展
(三)慈善城市建设的进展
(四)社会组织及公益项目的发展情况
四、问题与建议
(一)社会慈善企业概念模糊,甄别和评估均面临困境,亟待理论创新
(二)战略慈善需以公民公益为基础
(三)以社会开放促经济开放,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专业化民间救灾机制建设:壹基金联合救灾行动案例研究
一、问题提出
二、联合的目标:凝聚本土救灾组织、媒体、企业和公众
(一)联合本土救灾组织,形成民间专业救灾行动网络。
(二)联合媒体资源,善用新媒体工具,传递灾区需求。
(三)联合企业和社会公众,筹集社会救灾资源。
三、联合的策略:救灾行动网络的专业化道路
(一)专业分析,掌握灾害发生规律。
(二)专业备灾,提前储备救灾物资。
(三)专业救援,及时回应本省灾情。
(四)专业联动,建立跨区域响应机制。
(五)专业组织,统一流程与规范。
四、背后的壹基金:联合救灾网络的重要支持者
(一)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
(二)提供必要的运行费用。
(三)开展系列能力建设培训。
(四)壹基金品牌的支持。
五、联合的力量:救灾网络的行动数据
(一)凝冻灾害救援。
(二)云南旱灾救援。
(三)洪灾救援行动。
六、总语
2013年公益报道与公益媒体年度观察
引言
一、传统媒体转型背景下的公益报道
(一)公益报道发展历程
(二)公益报道与报业转型
(三)公益报道与社会转型
二、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与公益新媒体
(一)公益新媒体的发展
(二)社会化媒体赋权
三、公益传播机构动态及其主要活动
(一)公益传播研究机构成立
(二)国际交流:“公益传播与科技”首届新媒体人文国际论坛
(三)公益报道相关培训与颁奖活动
四、结语
建设中国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实践与改革方案
一、引言:背景与缘起
二、建设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
三、地方实践
(一)官办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改革: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
(二)行业协会“一业多会”去垄断改革:以深圳为例
(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以广东省为例
(四)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改革:以广州为例
(五)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实践:以深圳为例
(六)公募权开放的改革实践:以广州和云南为例
(七)组织治理的改革实践: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为例
(八)枢纽型组织改革实验:以中山枢纽性组织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例
(九)国际社会组织备案改革实验:以云南省为例
(十)慈善组织监管的改革实验:以广州为例
四、现代社会组织制度改革建议
(一)政府监管机制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机制
(三)社会组织扶持机制
(四)社会组织治理机制
(五)社会组织竞争机制
(六)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机制
浅析地方慈善会的改革发展之道
引言
一、S区慈善会基本概况
二、S区慈善会的改革实践
三、S区慈善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四、地方慈善会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制度:云南2013的探索
一、调研背景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三、调研发现
(一)样本概况
(二)关于社会组织登记
(三)有关财税扶持政策
(四)有关政府购买服务
(五)关于放开公募权
四、结论与建议
(一)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出台细化规则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建设,建立跨部门的信息沟通平台
(三)优化政府购买服务体系建设
(四)推进“官办”慈善机构社会化改革,创造更富竞争性的慈善市场
(五)大力推动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打造公益生态链
(六)探索境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进一步突破
(七)探索治理体制创新
中国官办公益慈善组织转型研究报告
一、F市红十字会的基本状况
二、F市红十字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体制
(二)资源筹措
(三)项目开展
三、F市红十字会的改革措施:以服务促转型——以红十字会医院学校项目为例
(一)传统组织的服务化转型
(二)项目设计的自主化转型
(三)项目运作的专业化转型
(四)公信力建设落地化转型
四、对官办公益慈善组织转型的思考
(一)在外部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下,官办公益组织转型仍有较大空间
(二)官办公益慈善组织的转型并非只有去行政化一个方向
(三)官办公益慈善组织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四)官办公益慈善组织与民间公益组织在体制上具有相容性
五、官办公益慈善组织转型的路径设计
(一)以筹资、监督和传播为主要任务的枢纽型组织建设
(二)打造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民非集群
广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引言
二、新政策下广州市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2011年以来广州市社会组织注册升温,去行政化问题仍然存在
(二)资金来源多样,但组织的总体规模较小,资金、人力和场地问题突出
(三)社会组织与政府开展了类型多样的合作,组织活动领域稳定或有所扩大
(四)大部分社会组织都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
(五)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初步建立,但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建立
三、广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瓶颈——以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为例
(一)维权类社会组织、境外社会组织和省一级社会组织难注册
(二)注册成本高,政策优惠不大
(三)实质性的培育扶持仍显不足
四、关于进一步激发广州市社会组织活力的讨论
(一)认可并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
(二)完善社会组织政策法规
(三)加强孵化培育,支持社会组织自主管理
促进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探析
一、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概念与特征
(一)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二)环保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二、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一)根据发起者的身份分类
(二)根据民政部的注册信息分类
(三)根据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分类
三、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与政府关系不明,独立性较弱
(二)法律地位不明确
(三)资金缺乏,运作困难
(四)所享受的权力有限
四、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财税政策
(一)财政拨款
(二)补助
(三)政府购买
(四)税收优惠
五、国外支持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简便获得法律主体地位的立法模式
(二)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和税收支持的经验
六、促进中国环保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筹款型的环保非政府组织
(二)社会服务型的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财税政策建议
(三)综合型的环保非政府组织的财税政策建议
七、结语
华人慈善的传统再造:以汕头存心善堂为例
导言
一、存心善堂的发展历史
二、存心善堂的发展现状
三、华人慈善的传统再造
(一)与政府良好的关系
(二)广泛的信仰支撑
(三)严格透明的财务制度
(四)不断创新的慈善理念
人类学视野下的华人社会、公益慈善与文化认同
一、华人慈善的文化传统
二、华人社群、公益慈善与地方认同
三、跨国网络、公益传统与侨乡建设
四、结语
中国家庭捐赠行为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
(二)“家庭”与“家庭捐赠”的定义
三、分析结果
(一)家庭捐赠参与度与捐赠额
(二)不同自主性类型家庭捐赠情况
(三)不同领域捐赠情况
(五)家庭中成年人捐赠行为与未成年人捐赠行为的关系
四、总结与讨论
(一)需要继续调动国内家庭捐赠的积极性
(二)家庭捐赠以完全自愿为主流,动员式捐赠依然占一定比例
(三)家庭捐赠整体上呈现出不均衡的格局
(四)构建以中等收入家庭为主体的社会有助于提升家庭捐赠水平
(五)可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行动、认知与现实感的培养——广州青年公民行动调研报告
一、青年公民行动家的成长环境
(一)大学扩招
(二)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
(三)社会思想界的分化
二、青年公民行动家的组织行为和政治认知方式
(一)组织方式更灵活
(二)政策倡导的策略更精细
(三)政治认知方式更具现实感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朱健刚。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公益慈善发展报告.2013》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