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史(外二种)

中国韵文史(外二种)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共收录《中国韵文史》《宋词讲义》《词曲概论》三种。

内容简介

《中国韵文史》,是韵文专史,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之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8月出版。《宋词讲义》,应是龙氏执教中央大学时的讲义。《词曲概论》为龙榆生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所撰讲义。

作者简介

作者龙榆生,我国著名的词学家,民国四大词人之一。本名沐勋,又名元亮,晚年以字行,别号忍寒居士、风雨龙吟室主、怨红词客等,又以兄弟行七而自称龙七,江西万载人。他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被称为中国词学学科的奠基人,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刊物,在词学界产生极大的影响。撰著有《词学十讲》《词曲概论》《唐宋词格律》等多部经典著作和大量词学论文,编选有《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均为词学研究者、爱好者的案头必备典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整理説明

中國韻文史

編輯凡例

上篇 詩歌

第一章 四言詩之發展與《三百篇》之結集

第二章 《楚辭》之興起

第三章 偉大詩人之出現

第四章 樂府詩之發展

第五章 五七言詩之發展

第六章 五言詩之極盛

第七章 律詩之進展

第八章 唐詩之復古運動

第九章 詩歌之黄金時代

第十章 詩聖杜甫

第十一章 唐音之劇變

第十二章 新樂府之發展

第十三章 新樂府之極盛

第十四章 律詩之極盛

第十五章 晚唐詩

第十六章 西崑體及其反動

第十七章 元祐體與江西宗派

第十八章 宋詩之轉變

第十九章 金元詩

第二十章 明詩之衰敝

第二十一章 清詩之復盛

第二十二章 清詩之轉變

下篇 詞曲

第一章 詞曲與音樂之關係

第二章 燕樂雜曲詞之興起

第三章 雜曲子詞在民間之發展

第四章 唐詩人對於令詞之嘗試

第五章 令詞在西蜀之發展

第六章 令詞在南唐之發展

第七章 令詞之極盛

第八章 慢詞之發展

第九章 詞體之解放

第十章 正宗詞派之建立

第十一章 民族詞人之興起

第十二章 南宋詞之典雅化

第十三章 南宋詠物詞之特盛

第十四章 豪放詞派在金朝之發展

第十五章 南北小令套曲之興起

第十六章 元人散曲之豪放派

第十七章 元人散曲之清麗派

第十八章 元代散曲作家之盛

第十九章 元明詞之就衰

第二十章 明散曲之北調作家

第二十一章 明散曲之南調作家

第二十二章 昆腔盛行後之散曲

第二十三章 清詞之復盛

第二十四章 浙西詞派之構成及其流變

第二十五章 散曲之衰敝

第二十六章 常州派之興起與道咸以來詞風

第二十七章 清詞之結局

宋詞講義

北宋詞壇概説

晏殊 晏幾道

歐陽修

張先 柳永

蘇軾(存目)

詞曲概論

上編 論源流

第一章 詞曲的特性和兩者的差别

第二章 唐代民間詞和詩人的嘗試寫作

第三章 令詞在五代北宋間的發展

第四章 論唐宋大曲和轉踏

第五章 慢曲盛行和柳永在歌詞發展史上的地位

第六章 宋詞的兩股潮流

第七章 論諸宫調

第八章 論元人散曲

第九章 論元雜劇

第十章 論明清傳奇

下編 論法式

第一章 論平仄四聲在詞曲結構上的安排和作用

第二章 陰陽上去在北曲南曲中的搭配

第三章 韻位疏密與表情的關係

第四章 韻位的平仄轉换與表情的關係

第五章 宋詞長調的結構和聲韻安排

第六章 論適用入聲韻和上去聲韻的長調

中国韵文史(外二种)是201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龙榆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韵文史(外二种)》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电子书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教育反思的专栏文章结集。
中国外卖 电子书
本书是聚焦外卖小哥群体的长篇纪实文学。最深的幽暗中,也能开出向阳的花。
中国宁红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中国宁红茶的发源及发展史,讲述江西修水县宁红茶的前世今生,一代代茶人为宁红的创制、推广做出的努力,宁红茶在历史上取得的荣誉和茶叶带动修水县脱贫的故事。作品通过对宁红茶发展演变历史的叙述,将中国茶文化以及几代茶人的生活史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体现了中国茶文化丰厚的底蕴。同时,作品通过描述一代代茶人的奋斗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修水茶人在脱贫攻坚以及社会主义新征程当中做出的贡献。
中国小说史略 电子书
《中国小说史略》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对中国小说考证源流,分辨真伪,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囊括汉人小说、六朝志怪、唐传奇、宋话本,迄于清末谴责小说,引据丰富,见解独到,分析鞭辟入里,评断允当,是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
中国圣贤启示录 电子书
著名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作品,阅读中国儒家道家经典之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