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诠释学(中国哲学与诠释学丛书)

儒家诠释学(中国哲学与诠释学丛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采取本体诠释学的路径,解读儒家的心性论,

内容简介

《儒家诠释学》采取本体诠释学的进路,使儒家的心性论在当代社会之中能够更具有开放性,建构儒学传统在当代发扬光大的理论基础,不仅使儒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跨界沟通意义的当代开展,同时也克服了全球化声浪中的西方社会的文化危机和价值上的虚无主义。

作者简介

作者赖贤宗,1962年生于台北市。台湾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LMU)哲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副教授暨中文系系主任,兼任台北大学人文学院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思与言》总主编。已出版《佛教诠释学》、GesinnungundNormenbegründung、《意境美学与诠释学》《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等八本学术专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成中英先生序

自序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与易学体用论

导论

第一节 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的基本意义与易经哲学

第二节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之展开与易经哲学

第三节 当代新儒学哲学的批判反思与成中英易学的本体诠释学

结论

易学体用论的反思:论熊十力到成中英的易学诠释发展与儒佛会通

导论

第一节 熊十力前期思想的思想突破

第二节 1949年之后的熊十力晚期思想之考察

第三节 跨文化观点之中的易学本体论

第四节 从熊十力的易学体用论、牟宗三的《圆善论》到成中英易学的本体诠释学

结论

台湾当代新儒家哲学之研究与本体诠释

导论

第一节 战后台湾的儒家哲学的研究的思想位置与主要贡献

第二节 论牟宗三的圆教思想的当代重构与其对于传统哲学的诠释

第三节 走向东西哲学之会通的当代台湾新儒家哲学:牟宗三的一心开二门的二层存有论的重检

第四节 本体诠释: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的前瞻与反思

结论

唐君毅论儒家的精神性之本体诠释

导论

第一节 本体诠释与唐君毅论“精神”

第二节 唐君毅《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论儒家的精神性

第三节 《道德自我的建立》与《西方近代理想主义之哲学精神》论儒家的精神性

第四节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三向九境与本体诠释

结论

熊十力论性觉性寂及其体用哲学在儒佛会通上的含义

导论

第一节 由性觉与性寂之争议,论熊十力《新唯识论》在儒佛会通一课题上之含义

第二节 性觉与性寂之争议之重检:论体用论作为当代新儒家与佛教的共通理据及体用论在儒佛会通上的含义

结论

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之人文化成与平章儒佛

导论

第一节 李二曲学思历程

第二节 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与融会阳明学与朱子学及其人文化成的新义

第三节 李二曲的体用全学与其平章儒佛之含义

结论

论刘蕺山“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根据

导论

第一节 刘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背景之分析:蕺山慎独说的发明与诚意说的精熟

第二节 论刘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对朱子“心统性情”的理论根据

结论

朱子论易体与心统性情的交涉及刘蕺山的批评之本体诠释

导论 朱子的“心统性情说”与“易(体)—道(理)—神(用)”交涉的理论向度与易经哲学的本体诠释学

第一节 儒家心学之重检

第二节 朱子论“心统性情”与“易体”的交涉

第三节 从朱子的心统性情到蕺山的心之性情的一个本体诠释学的考察

结论

附录 成中英哲学思想发展与意义

儒家诠释学(中国哲学与诠释学丛书)是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赖贤宗。

得书感谢您对《儒家诠释学(中国哲学与诠释学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安德森“类型学”唯物史观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为立脚点,从总体上把握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佩里·安德森对于唯物史观的科学阐释,认为安德森在综合采用经典马克思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欧陆理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类型学”的唯物史观思想。
平民哲学与社会发展:南宋浙学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电子书
本书研究主要涉及对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浙江以事功之学为核心和特色的哲学思想文化(简称南宋浙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精神的研究和它对整个浙学传统和浙江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它对当代浙江和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的研究。
多水平模型应用.高级心理统计学丛书 电子书
本书从一般回归模型开始,逐步引入不同种类的多水平模型。除了演示基本的多水平线性、多水平非线性模型外,书中还介绍了国际统计分析领域较为前沿的几种复杂模型。
黑格尔的政治神学:《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释义 电子书
本书以政治神学作为解释路径,勾勒出一个“政治神学家”黑格尔的形象,选取了作为黑格尔思想成熟标志的《精神现象学》与作为其政治思想成熟标志的《法哲学原理》作为解读对象,通过细腻、深刻、扎实的文本分析,一方面梳理黑格尔体系的逻辑,一方面循着黑格尔的逻辑检验黑格尔对其所继承的西方文明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体系的分析与反思,最终在此基础上对黑格尔体系的得失做出一定的评价。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篇共十四章,内容包括:黑格尔《法(权利)哲学》——对传统解读水平的反省、对新解读可能性的探索;黑格尔法哲学关于人的规定的双重路径;自然与契约的彼岸——黑格尔《抽象法》中的人格财产权;转让为什么是所有权的最终规定——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对占有和所有的区分;论不法对伦理的作用:主体与伦理实体的和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