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研究(第十八辑)

中国美学研究(第十八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美学研究刊物,用现代眼光和方法探讨中国美学的各种问题。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本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美学理论”“艺术美学”“西方美学”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老子与康德的美学观,百年中国美学理论实践的内在诉求,中华文艺思想起源研究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特征,大脑的审美与知觉判断的特定系统研究,朱熹的理学与美学的融通,等等。

作者简介

编者朱志荣,安徽省天长市人,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原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古典美学

“无为而无不为”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论老子与康德的美学观

一、老子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

二、康德论“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三、审美—自由:老子与康德的道德实践观

四、结语

从“古之郑卫”到“八音之首”:古琴身份演进的一个视角

一、性别语境中的“古之郑卫”

二、从八音之“和”到八音之“首”

三、“八音之首”的多重意蕴

四、结语

论《淮南子》“神游”的审美意蕴

一、神与心

二、神与物

三、神游与审美想象

四、神游的审美特征

论朱熹的理学与美学的融通

一、理学美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二、朱熹理学美学的主要内容

三、朱熹的理学与美学互融与哲学分析

四、结语与反思

类与摹仿——余宝琳中国诗学观探析

一、摹仿与隐喻:余宝琳对西方摹仿说的梳理

二、类与象:余宝琳对中国“类”假设的论述

三、摹仿与否——余宝琳中西诗学观的分歧

四、类与摹仿的融通

美学理论

美感经验:百年中国美学理论实践的内在诉求

一、美感经验:中西美学相融的理论焦点

二、美感经验:中国美学现代化的中心基线

三、重返美感经验:当代中国美学各流派的对话场域与内在诉求

“空白”的审美张力效应

一、艺术创作中的“空白”

二、“空白”的表现形态

三、“空白”的艺术潜势与审美发现

论中国当代奇幻文学的现代主义“面相”

一、自我的幻象

二、对现实的反叛和疏离

三、对人与世界的丑化

全国美学会议与中西美学的同步化历程(1980—2020)

一、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全国美学会议与中西美学主题的互异

二、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全国美学会议所见中西美学的同步化

三、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前沿问题实现同步化的内在逻辑

从“分野”到“化通”——谈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群己向度

一、梁启超的“变”与“不变”

二、以成“大我”弃“小我”为导向的美育思想

三、以化“大我”通“小我”为导向的美育思想

四、结语

艺术美学

论中国史前岩画意象的创构

一、岩画意象的萌发

二、岩画意象的技术创构方式

三、岩画造型的意象传达

四、小结

粉本与格套:汉画像的程式化构图特征

一、汉画像程式化构图的生产基础

二、汉画像程式化构图的视觉呈现

三、汉画像程式化构图的文化价值

六朝画论中“象”的形态及审美指向

一、画论中“象”的溯源

二、自然物象与意象的创造

三、人文事象与意象的形成

四、艺术形象与意象的建构

元祐文人圈题画酬唱与北宋文人画观

结语

中华文艺思想起源研究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特征

引言

一、文艺起源研究的社会属性与哲学基础

二、物质文明的精神属性:跨学科方法格局的形成

三、天人观念与巫史精神:本土文化性格的史前传承

四、象征传统与修辞自觉:载体演化与间性阐释

象物之学:中华文艺观念的政教源始

一、释“物”:从“大物”到“万物”

二、说“象”:从“生象”到“文象”

三、“象物”:古典政教传统确立的关键环节

四、象教:古典政教传统之成形

山水画的精神渊薮与气化美学的生成

一、山水画与哲学精神

二、由山水到山水画的超越性

三、以气韵生动为境界的气化美学

结语

基于“第三空间”的中国画水墨意蕴及审美特征研究

一、“第三空间”的现代空间观变革及影响

二、水墨画写意空间蕴涵及审美特征

三、现代水墨画“第三空间”的空间美学建构

什么是“日常生活”?——生活美学的核心概念之辨

一、轮转之“日常生活”

二、平凡之“日常生活”

三、“日常”与“非日常”的必要区分

民间传说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包装设计中民间传说元素的价值表象

二、包装设计中民间传说元素的创意应用

三、结语

西方美学

大脑的审美与知觉判断的特定系统研究

引言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非话语”的美学:重审舒斯特曼“Somaesthetics”的学科提议——兼评《“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学术价值

一、比较的视野

二、两条线索

三、吸收与超越

四、风格

结语

戴维森隐喻论的美学维度

一、戴维森隐喻论的理论背景

二、戴维森对几种“隐喻意义”论的否定

三、戴维森对隐喻的美学维度的积极论证

四、戴维森隐喻论的不足

文学艺术作为分析情境的建构——一种拉康式美学实践方案

一、分析情境作为主体间关系建构的基本场景

二、欲望的流转与主体的自我确证

三、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分析情境

四、建构分析情境的美学意义

结语

中国美学研究(第十八辑)是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朱志荣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美学研究(第十八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美学(第5辑) 电子书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五辑。
卢梭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回归自然”是卢梭全部思想的核心,“自然”“自由”“情感”是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关键词和经纬线,而这三者又是贯穿西方近现代思想史的重要范畴。研究卢梭的美学思想,应在由“自然”“自由”“情感”所构成的现代性问题关联域中做整体考察。本书以启蒙时代的文化及美学思潮为背景,探讨卢梭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概貌、潜在逻辑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现代价值阐释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而探究其对于当下美学与文化建设的正反启示。
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当下存有的明觉良知即为境界,它包含着圆融了道德与审美的三种境界形态——仁境、诚境和乐境,三者各具特色而又相互交融,并以乐境为最高追求。本书拓展了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的维度,阐述王阳明所处的人文世界,考察儒学(道统、功夫论等)流变中的阳明心学,并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试图对阳明美学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第一辑)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本册是第一辑。
美学基本 电子书
本书从美的事实即美的现象出发,以美学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的探讨为支点,结合对美的现象及其实现、欣赏过程的分析,明确了美的本质的客观表述,并以此推导出相应的美的主要规则,其中包括美的泛美事实、(多维动态)镜像结构、谨慎执中、流动实现、梯级特征、异类可比、目标导引、区分呈现、严格边界等规则;通过对美及其形式来源、演化过程分析,明确了适度效用、限度模仿、符号演化等规则。在此基础上演绎出美的数学表达形式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