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美学研究刊物,用现代眼光和方法探讨中国美学的各种问题。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本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美学理论”“艺术美学”“西方美学”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老子与康德的美学观,百年中国美学理论实践的内在诉求,中华文艺思想起源研究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特征,大脑的审美与知觉判断的特定系统研究,朱熹的理学与美学的融通,等等。
作者简介
编者朱志荣,安徽省天长市人,199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原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古典美学
“无为而无不为”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论老子与康德的美学观
一、老子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
二、康德论“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三、审美—自由:老子与康德的道德实践观
四、结语
从“古之郑卫”到“八音之首”:古琴身份演进的一个视角
一、性别语境中的“古之郑卫”
二、从八音之“和”到八音之“首”
三、“八音之首”的多重意蕴
四、结语
论《淮南子》“神游”的审美意蕴
一、神与心
二、神与物
三、神游与审美想象
四、神游的审美特征
论朱熹的理学与美学的融通
一、理学美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二、朱熹理学美学的主要内容
三、朱熹的理学与美学互融与哲学分析
四、结语与反思
类与摹仿——余宝琳中国诗学观探析
一、摹仿与隐喻:余宝琳对西方摹仿说的梳理
二、类与象:余宝琳对中国“类”假设的论述
三、摹仿与否——余宝琳中西诗学观的分歧
四、类与摹仿的融通
美学理论
美感经验:百年中国美学理论实践的内在诉求
一、美感经验:中西美学相融的理论焦点
二、美感经验:中国美学现代化的中心基线
三、重返美感经验:当代中国美学各流派的对话场域与内在诉求
“空白”的审美张力效应
一、艺术创作中的“空白”
二、“空白”的表现形态
三、“空白”的艺术潜势与审美发现
论中国当代奇幻文学的现代主义“面相”
一、自我的幻象
二、对现实的反叛和疏离
三、对人与世界的丑化
全国美学会议与中西美学的同步化历程(1980—2020)
一、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全国美学会议与中西美学主题的互异
二、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全国美学会议所见中西美学的同步化
三、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前沿问题实现同步化的内在逻辑
从“分野”到“化通”——谈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群己向度
一、梁启超的“变”与“不变”
二、以成“大我”弃“小我”为导向的美育思想
三、以化“大我”通“小我”为导向的美育思想
四、结语
艺术美学
论中国史前岩画意象的创构
一、岩画意象的萌发
二、岩画意象的技术创构方式
三、岩画造型的意象传达
四、小结
粉本与格套:汉画像的程式化构图特征
一、汉画像程式化构图的生产基础
二、汉画像程式化构图的视觉呈现
三、汉画像程式化构图的文化价值
六朝画论中“象”的形态及审美指向
一、画论中“象”的溯源
二、自然物象与意象的创造
三、人文事象与意象的形成
四、艺术形象与意象的建构
元祐文人圈题画酬唱与北宋文人画观
一
二
三
结语
中华文艺思想起源研究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特征
引言
一、文艺起源研究的社会属性与哲学基础
二、物质文明的精神属性:跨学科方法格局的形成
三、天人观念与巫史精神:本土文化性格的史前传承
四、象征传统与修辞自觉:载体演化与间性阐释
象物之学:中华文艺观念的政教源始
一、释“物”:从“大物”到“万物”
二、说“象”:从“生象”到“文象”
三、“象物”:古典政教传统确立的关键环节
四、象教:古典政教传统之成形
山水画的精神渊薮与气化美学的生成
一、山水画与哲学精神
二、由山水到山水画的超越性
三、以气韵生动为境界的气化美学
结语
基于“第三空间”的中国画水墨意蕴及审美特征研究
一、“第三空间”的现代空间观变革及影响
二、水墨画写意空间蕴涵及审美特征
三、现代水墨画“第三空间”的空间美学建构
什么是“日常生活”?——生活美学的核心概念之辨
一、轮转之“日常生活”
二、平凡之“日常生活”
三、“日常”与“非日常”的必要区分
民间传说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包装设计中民间传说元素的价值表象
二、包装设计中民间传说元素的创意应用
三、结语
西方美学
大脑的审美与知觉判断的特定系统研究
引言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非话语”的美学:重审舒斯特曼“Somaesthetics”的学科提议——兼评《“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
一
二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学术价值
一、比较的视野
二、两条线索
三、吸收与超越
四、风格
结语
戴维森隐喻论的美学维度
一、戴维森隐喻论的理论背景
二、戴维森对几种“隐喻意义”论的否定
三、戴维森对隐喻的美学维度的积极论证
四、戴维森隐喻论的不足
文学艺术作为分析情境的建构——一种拉康式美学实践方案
一、分析情境作为主体间关系建构的基本场景
二、欲望的流转与主体的自我确证
三、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分析情境
四、建构分析情境的美学意义
结语
中国美学研究(第十八辑)是202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朱志荣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美学研究(第十八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