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

站内搜索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元政策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内容简介

高等教育元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高等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国家高等教育元政策受到了高等学校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那么,对于我国而言,元政策如何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哪些元政策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历史历程?又是如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都是一些需要认真研究,有些甚至是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摘录)

第五章 文化教育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问题的指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摘录)

第一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第二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分配和生产指标

第八章 培养建设干部,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摘录)

中央文教小组关于196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报告

(一)

(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摘录)

(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的初步设想

(三)第三个五年的财政收支和基本建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摘录)

十 教学改革

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摘录)

二 十年规划的奋斗目标

十四 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繁荣文教卫生事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摘录)

第二十八章 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摘录)

五 教育发展及其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摘录)

五 “八五”期间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任务和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摘录)

五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摘录)

第三篇 科技、教育和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摘录)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录)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录)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录)

第十四篇 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

第二部分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一九五零年全国教育工作总结和一九五一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的报告

一 一九五零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总结

二 一九五一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一)幼儿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五)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

十二年国民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

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减学校教职工的报告

一 1961年全国教育事业调整的情况

二 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的意见

三 必须负责地妥善地安置裁并学校的学生

四 进一步精减各级学校教职工的意见

五 必须妥善处理裁并学校的校舍、图书和仪器设备

六 切实加强对调整和精简工作的领导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一)

(二)

(三)

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摘录)

一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和要求

三 主要门类和项目(略)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一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 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三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四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五 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一 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二 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

三 教育体制改革

四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五 教师队伍建设

六 教育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资格和任用

第四章 培养和培训

第五章 考核

第六章 待遇

第七章 奖励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教育基本制度

第三章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第四章 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五章 受教育者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七章 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

第八章 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一 “八五”计划执行情况

二 今后十五年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 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四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步骤

五 政策措施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二 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三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四 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五 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六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七 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八 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九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十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十一 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十二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一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

二 “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三 “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要点与主要目标

四 “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 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

二 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三 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四 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五 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六 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

七 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八 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九 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十 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十一 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十二 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十三 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四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 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三 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四 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一 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三 主要任务

四 保障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序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 发展环境

二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

三 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四 创新国家教育制度

五 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

六 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

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八 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九 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十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十一 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十二 组织实施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

一 充分认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紧迫性

二 准确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

三 进一步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进展

四 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形成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整体合力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

一 战略意义

二 指导原则

三 发展目标

四 主要任务

五 组织管理

教育部关于印发《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

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国家语委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第三部分

中央教育部高等学校暂行规程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入学

第三章 课程、考试、毕业

第五章 行政组织

第六章 社团

第七章 附则

中央教育部专科学校暂行规程

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

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

华北区

华北区

东北区

中南区

西南区

西北区

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

附件: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审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原则和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设置标准

第三章 学校名称

第四章 审批验收

第五章 检查处理

第六章 附则

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意见的通知

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等教育专题规划

序言

一 指导思想

二 战略目标

三 主要任务

四 重大项目

五 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

各大行政区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

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的指示

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

政务院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

高等教育部关于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的通知

附件: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

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指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并决定将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附件一: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附件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关于在部分全国高等重点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审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试行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暂行规定

第一章 定向范围

第二章 定向计划编制原则和程序

第三章 招生

第四章 在校期间的待遇

第五章 定向生在校管理及就业政策

第六章 职责分工

第七章 附则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一 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 坚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教育师生员工

三 进一步加强党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

四 进一步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

五 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

六 进一步加强党总支和支部的建设

七 进一步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研究生院设置暂行规定

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附件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附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章程内容

第三章 章程制定程序

第四章 章程核准与监督

第五章 附则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一 实施意义

二 指导思想

三 基本原则

四 总体目标

五 重点任务

六 管理实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范跃进。

得书感谢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元政策:19492016》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元宇宙 电子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元宇宙”的知识谱系。
空间元 电子书
中国建筑师如何探索自立自信的空间设计创作之路?本书以系列设计与表现作品作出了解释与见证。
邮票上的新中国 电子书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选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题材的邮票,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0年的伟大历程。
犯罪成立条件的一般理论 电子书
本书分“坚持、完善、构建中国特色的犯罪构成体系”“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研究”“犯罪构成体系的性质”四编,通过辑选《法学研究》的相关主题论文以及全书“导论”,以管窥40年来犯罪成立条件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状况和态势。
近代以来《论语》注疏辨正 电子书
本书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对“依篇疏解”“就章迻译”两大新体例的研究实践,斟酌他们对《论语》注疏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章句之精义的辩诘,以及对若干学界已有定见章句之新义的诠解,省察其对隐贯于全书的孔子之“道”的阐释,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来《论语》注疏的嬗变过程。最后,本书试图就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略陈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