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通过对传媒观点和公众舆情的对比研究,本书为我们理解大众传播提供了另类的深刻视角。
内容简介
艾拉德将经典的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理论用于对当今传媒的分析,特别针对性虐待案和电视布道中的道德话语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他看来,对丑闻的社会和传播研究忽略了传媒的建构本质,而他所关注的是有意义的公众叙述方式如何被生产出来。
作者简介
作者约翰奈斯·艾赫拉特,意大利宗座格列高利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开设课程有:公共关系与传播、卢曼的传媒思想、传播哲学、社会理论。有《丑闻的力量:大众传媒中的符号学》《电影与符号学:皮尔斯与电影美学、叙事及再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1 媒体丑闻本质的理论方法研究
1.1 丑闻研究趋于如何看待媒体丑闻
1.2 丑闻逻辑:理式和惩罚
1.3 丑闻工业产品和制度实践
1.4 媒体丑闻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5 视频真相
1.6 从媒介角度理解媒体丑闻
1.7 作为丑闻前提的公共叙述
2 何为舆论界,何为公共领域
2.1 舆论方法论建构
2.2 舆论拟像
2.3 舆论和意义实证
2.4 符号学:形式意义与具体意义的理论
3 舆论符号学
3.1 舆论目的论
3.2 合法性
3.3 历史文化角色关系中的公众舆论
3.4 剧院中的公众舆论
3.5 公众舆论运作:实例阐述的建构作用
4 媒体理论关照下的公共领域
4.1 媒体——功能还是符号
4.2 是否需要独立的媒体符号学理论
4.3 社会符号
4.4 媒体符号中三个相关物功能
4.5 技术决定还是符号进程:以电视福音布道为例
4.6 上帝的播客:宗教自我展现的意义运作方式
5 从欢呼到丑闻
5.1 公众舆论之外的宗教意义
5.2 电视研究和审美形式
5.3 宗教时空的媒体建构
5.4 召唤
5.5 见证
5.6 祷告型节目屈服于掠夺型节目:电视福音布道者的权威行为
5.7 原始的丑闻宗教
6 判决:陷入丑闻处境
6.1 丑闻技巧
6.2 调查性新闻和客观性
6.3 元文本:公众舆论文本的处罚简化
6.4 丑闻类型演绎
7 丑闻编制过程
7.1 媒体丑闻方法论
7.2 事件:尚利事件如何制定丑闻目标
7.3 尚利事件的角色结构
7.4 两种话语的丑闻建构
7.5 事实:陷于事实判定和讽刺异化中的新闻实践
8 丑闻效应及事实
8.1 丑闻的客观效应
8.2 客观性丑闻效应
8.3 主体性方式和功能主义批判
8.4 丑闻效应符号学
8.5 制度:对目的的实际预设
8.6 制度的去合法性:媒体丑闻目的
结论
丑闻的力量:大众传媒中的符号学是2016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意] 约翰奈斯·艾赫拉特。
得书感谢您对《丑闻的力量:大众传媒中的符号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