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

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作为民族过去的精神表征和集体记忆,宝卷建构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我们道德的出发点。

内容简介

宝卷是口头传统在中古以后,以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为背景,用通俗的韵白、诗、偈子、曲牌、十字佛(亦称攒十字)等凑集成文,并仿照佛经设置品,划分篇章,劝人向善,或阐明某种宗教教义,以期实现禳灾祈福目的的口头传统。宝卷的内容成为中国民间日常生活的内容和表征,具有明显的民族志性质。作为民族过去的精神表征和集体记忆,宝卷建构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我们道德的出发点,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自己一部分道德特性。

作者简介

作者李永平,1947年生于英属婆罗洲沙捞越邦古晋市。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留系担任助教,并任《中外文学》杂志执行编辑。后赴美深造,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先后任教台湾中山大学、东吴大学、东华大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

前言:宝卷概说

绪论

一 蒙元政权与口头传统的异军突起:兼及中国文学范型的演变

(一)口头传统与清官舆论兴起的背景

(二)元代媒介形态格局变化与清官包公的成因

二 宝卷研究史回顾

三 宝卷的搜集、整理出版情况

(一)影印出版的宝卷文献

(二)搜集记录整理排印出版的宝卷

第一章 禳灾救劫与天书传统:宝卷来源的人类学解读

一 《香山宝卷》作者问题的人类学阐释

(一)《香山宝卷》的作者问题

(二)宝卷神授与代圣立言的神谕与劝世传统

(三)神授天书与代圣立言传统的来源

二 宝卷与天书传统

(一)“天书”母题所涉及的文化传统

(二)“天书”母题与神谕传统

(三)“天书”母题的来源是萨满文化

第二章 禳灾叙述与功德信仰

一 宣卷、抄卷与禳灾

(一)宣卷

(二)抄卷

二 宝卷宣卷及编创变异:以“包公错断颜查散”故事为中心

(一)三种“包公错断颜查散”故事变异

(二)“包公错断颜查散”故事变异与谣言

(三)传播变异的口头诗学逻辑

三 宣卷、抄卷与功德信仰

第三章 宝卷禳灾传统与叙述程式

一 语言程式

二 结构程式

(一)卷首的引入程式

(二)卷中的过渡程式

(三)卷尾结语程式

三 音乐程式

四 图像程式

第四章 禳灾仪式中的知识、信仰与族群记忆“共同体”

一 宝卷中的知识与信仰

(一)日常生活的知识

(二)有关乡村社会节日和时令的记忆

(三)宝卷与民间宗教信仰

(四)儒家伦理与人生修行

二 宣卷仪式与族群记忆

三 宝卷体裁、记忆与认同

第五章 禳灾与救劫:宣卷仪式与神圣场域

一 仪式的功能理论

二 宝卷宣卷仪式

三 仪式与空间控制

(一)仪式与非正式制度

(二)仪式场域与话语操控

四 宝卷宣卷仪式之神圣空间

第六章 从神话观念到民间信仰:明清宝卷所见西王母信仰探源

一 殷墟卜辞中的“东母”、“西母”

二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三 从神话观念到邦国首领

四 作为至上女神“西王母”

附录一 一个祭祀禳灾的神话文本:臊子面文化传统论

附录二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未著录中国宝卷——兼《中国宝卷总目》补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永平。

得书感谢您对《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自然文学研究(第四卷) 电子书
本书分为大自然文学课题成果、大自然文学理论探索、大自然文学作品细读、大自然文学活动信息4个板块,收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先锋小说的审美分析》等文章。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政治、社会背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在其艺术实践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了王尔德艺术实践中的伦理内涵和内在关联,着重探讨了艺术与伦理道德既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具体特征。
道大无外:校园与社会 电子书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教育反思的专栏文章结集。
西厢记评点研究(清代卷)(文澜学术文库) 电子书
本书可供学界相关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古典文学爱好者阅读。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