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书法学提供全面框架,深入研究书法作为学科和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以短小的篇幅,连贯的章节,列出一个“书法学”的框架,是对书法作为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学科的深入研究的起点。书中从书法史、书体、作品、书家、理论及当代书法创作、展示等方面梳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又从美学、技法、临摹、器具和材料等方面论述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作者简介
陈振濂,著名书法理论家,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其出版有《书法学》、《日本书法通鉴》、《日本书法史》、《书法美学》等数十部专家著,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新刊前言
第一章书法艺术概论
一 关于书法艺术的定义
二 书法形象
三 形式与内容
四 弘扬主体精神
五 空间美
六 线条意识
七 构架感
八 运动
九 走向连贯
十 节奏夸张
十一 自在的抒发
十二 表诉
十三 抒情
十四 挥运之时的情态
十五 狂态表现
十六 归于平淡
第二章书法通史
一 先秦——无意的璀璨
二 两汉——庶民世界的展现
三 魏晋南北朝——唯美与尚用的分化
四 唐——皇皇的法度王国
五 宋——精神美的追索
六 元——复古主义的启示与代价
七 明——沉滞与反叛
八 清——独特的历史诠释
第三章书体分类与释义
一 从彩陶符号刻画到甲骨文
二 象形文字的意义
三 金文的分类
四 说“籀”:关于石鼓文
五 秦篆——标准化
六 “秦隶”的含义
七 隶书释名
八 “章草”絮谈
九 从草稿到草书艺术
十 “骑墙”的行书
十一 楷:作为标准与定义
十二 “飞白书”的来龙去脉
十三 花体杂篆的没落
第四章书法作品与书家论
一 空间美的确立——甲骨文艺术
二 走向线条的表现——金文
三 秦篆的矛盾性格
四 汉隶——运动的启示
五 大巧若拙之美——摩崖书
六 竹木简与砖瓦书
七 扑朔迷离说《兰亭》
八 王献之的新突破
九 《伯远帖》与“晋韵”感
十 说《龙门》
十一 《张猛龙碑》——构架的张力
十二 《石门铭》意趣超逸
十三 虞世南的“君子风”
十四 结构大师欧阳询
十五 褚遂良——唯美主义的代表
十六 书史双绝称《书谱》
十七 话说张颠
十八 “少年上人号怀素”
十九 颜真卿的建树
二十 《祭侄稿》——抒情的楷模
二十一 书法“建筑家”柳公权
二十二 关于“杨疯子”与《韭花帖》
二十三 历史人物蔡襄
二十四 苏东坡:无意于佳而佳
二十五 黄庭坚的叛逆形象
二十六 米芾:尊古为新的新途
二十七 禅书张即之
二十八 赵孟頫的回归
二十九 杨维桢乱头粗服
三十 长寿书家文徵明
三十一 祝枝山的才子书
三十二 反理性——徐渭的标志
三十三 董其昌的书卷气
三十四 张瑞图外谈
三十五 压抑感——黄道周的独白
三十六 理性的草书大师王铎
三十七 傅山论
三十八 惊世骇俗的金冬心“漆书”
三十九 “六分半书”说郑燮
四十 邓石如成功的启示
四十一 大智若愚的伊秉绶
四十二 何绍基散议
四十三 赵之谦的圆熟
四十四 杨守敬——“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四十五 康有为:偏颇的理论与成功的实践
四十六 一代巨擘吴昌硕
第五章书法理论发展史略
一 可疑的立场与强有力的思辨性格:《非草书》
二 《九势》对线条美的发掘
三 第一部书法史——《四体书势》
四 书法教育名篇《笔阵图》
五 以二王为中心:《论书表》的专题研究
六 《笔意赞》与王僧虔的神采说
七 《古今书评》:品评方法成形的标志
八 九品分级:以《书品》为滥觞
九 结构理论的再生:《心成颂》
十 《笔髓论》——冲和之美
十一 书论丰碑说《书谱》
十二 百科全书:《书断》及其他
十三 抒情至上——《送高闲上人序》
十四 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
十五 《海岳名言》:米芾的批评观
十六 从平凡中见深刻——姜夔《续书谱》
十七 赵孟頫的宣言:用笔千古不易
十八 资料汇编:从《述书赋》到《衍极》
十九 正统的观念立场与激烈的批评锋芒:《书法雅言》
二十 董其昌的“崇米”说
二十一 傅山论“丑”:审美史上的一大转折
二十二 清初书论——技法解说与崇唐风
二十三 北碑派的宣言:《南北书派论》
二十四 刘熙载:一代大师的高度
二十五 康有为对碑学理论的总结
第六章书法美学漫谈
一 欧洲人的美学理论和中国人的书法实践之一
二 欧洲人的美学理论和中国人的书法实践之二
三 颜真卿:一代大师的标志在哪里
四 仅仅是瞬间的记录吗?
五 石头里飞出凤凰来
六 “大象”确实“无形”
七 王羲之试子
八 平面=三度空间?
九 公孙大娘也翩翩而至
十 让赵孟頫哭笑不得的理解
十一 线——艺术的精灵
十二 无意于佳
十三 书作中的醇酒香
十四 百衲碑的故事
十五 有害的成功和有益的失败
十六 怀素的洒脱
十七 傅山说:宁拙毋巧
十八 人书俱老
十九 苏东坡启示录
二十 朦胧之为美
二十一 让人扫兴的摹刻
二十二 书耶?画耶?
二十三 囚徒+书法天才
二十四 “恨二王无臣法”
二十五 但是,也有项穆的斥责
二十六 曹操居然是书法欣赏的先驱
二十七 纨扇的价格在看涨
二十八 大道学家的迷惘
二十九 书坛在“崩坏”……
第七章当代书坛概观
一 《书谱》:书法新十年的前导
二 现代书法起步的标志:《书法》创刊
三 教育的苏醒:浙江美术学院招收书法研究生
四 初期尝试: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
五 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开幕
六 外国留学生来华攻读书法
七 理论的崛起: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的召开
八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九 书法美学讨论谈
十 关于“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十一 集体研究:《中国书法史》编写会议
十二 日本书法的引进——一个新的参照系
十三 中国第一张《书法报》问世
十四 普及书法教育的标志:书法函授与全国书法教育学会
十五 全国书法大赛种种
十六 来自出版界的支持:书法系列丛书丛帖
十七 国际书法展览:一个里程碑
十八 过渡形态:第二届全国书法展
十九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与海外书论
二十 《中国书法》重振雄风
二十一 现代书法首展与激进派的反叛
二十二 高层次观照:中国书协系列学术讲座
二十三 新体格与新宗旨:《书法家》创刊
二十四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与西山会议的争鸣
二十五 关于书法批评
二十六 全国书学讨论会:理论界的新动向
二十七 学术委员会成立及其他
二十八 中日书法交流:创作与理论
二十九 专业化的标准——“国际临书大展”
三十 为当代中国书法修史
三十一 第三届全国书法展——评选体制与质量
三十二 青年理论家集群: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
第八章书法技法理论探讨
一 从执笔法谈到指实掌虚
二 “运腕”辨正
三 中锋的概念
四 转折略说
五 “藏头护尾”琐谈
六 论“中实”
七 笔力界说
八 提按顿挫的节奏美
九 用墨的技巧:黍米珠与涨墨
十 关于书法的结构空间
十一 笔势与体势
十二 “九宫”“八面”臆解
十三 谈谈书法术语的理解与生发
第九章书法体式与材料
一 碑志
二 摩崖
三 集帖
四 金属的铸刻
五 竹木简
六 绢帛
七 纸幅
八 勾摹
九 装潢
第十章书法临摹举隅
一 范本中的碑与帖
二 选帖的标准
三 关于临摹的几个阶段
四 “石花”与毛笔临石刻拓本
五 意临的妙用
六 《兰亭序》的基本风格
七 《兰亭序》的用笔分析
八 《兰亭序》的结构特征
九 杨维桢的“怪招”
十 刘墉:丰腴与痴肥的差别
十一 王文治的清秀媚丽
第十一章书法器具小识
一 笔的起源
二 毛笔的工艺制作及赏玩化
三 墨的起源
四 墨的工艺制作及赏玩化
五 纸的起源
六 纸的工艺制作及赏玩化
七 砚的起源
八 砚的工艺制作及赏玩化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书法学综论是2018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振濂。
得书感谢您对《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书法学综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