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

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二十年媒介批评盛宴:揭示中国传媒业成败得失

内容简介

本文集收录作者1999-2019二十年间的媒介批评文章50篇,依据论述主题分为九编,包括:新闻真实与专业操守、言论空间与评论特色、公共言论与价值理性、媒介事件与新闻炒作、公共事件与舆论监督、人文精神与价值导向、媒体发展与业务创新、媒介伦理与传播法规、新闻评奖与作品得失。这些文章全都在专业期刊公开,记录了作者从事媒介批评的轨迹,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展示了当代中国传媒业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经验。另收入对作者的一篇专访作为代跋,加上自序,交待本文集的学理取向与结集出版过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自序 一个新闻传播学人的媒介批评实践

一 新闻真实与专业操守

专业操守与理性精神不可或缺

一 “习总打的”的报道内容与传播效应

二 “习总打的”报道究竟是真还是假?

三 “习总打的”网络言论中的突出问题

四 总结与探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一 “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媒介的时效性竞争都会威胁到新闻的真实性”

二 “记者不能单纯依靠各种先进通信工具,好新闻是要靠腿脚跑出来的”

三 “新闻采访一定要身临其境,才有发言权,才能够写好新闻”

四 “新闻写作一定要讲究尺度,要注意舆论导向”

五 “编辑要比记者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看得透,看得全面”

新闻摄影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

都是传媒惹的祸?

一 煽情报道:“蕉癌”风波的直接诱因

二 食品安全隐患:“蕉癌”风波的现实环境

三 危机处理慢半拍:“蕉癌”风波的危害加剧

四 各种原因与各方责任的辩证审视

“艾滋女”事件真相大白后的思索

一 博客是一把双刃剑

二 网站乱炒热点成为谣言推手

三 传统媒体心态浮躁容易丧失专业品格

四 “艾滋女”事件的总体教训

记者岂能如此忽悠采访对象

二 言论空间与评论特色

打造“思想的圆桌会议”

一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创办

二 言论的版面化与显要化

三 思想的圆桌会议

四 言论的“生鲜专柜”

五 小结

建构新型的公民言论空间

一 来论的版面化

二 “公共空间”的开放

三 社会参与的强化

观点之争:报业竞争的新制高点

一 时评在广州报纸异军突起

二 广州报纸时评的特色

三 广州报纸时评热潮的成因

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

二 @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话语呈现

三 简短的结论

联合早报网《中国早点》的言论特色

一 《中国早点》言论的总体特色

二 《中国早点》言论的写作特色

三 《中国早点》言论特色的成因探讨

《人民日报》“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的特色

一 “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的时代背景

二 “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的特色

三 “钟声”专栏国际新闻评论的借鉴意义

三 公共言论与价值理性

和谐社会需要理性传播

一 文登事件及其相关传播

二 某些官微与媒体的报道偏差

三 某些网络言论的过度反应

四 和谐社会需要理性传播

警惕网络舆论的价值取向偏差

一 宁波老虎咬人事件中的舆论分化

二 言论的价值取向偏差及其原因

三 公共讨论要秉持什么样的价值理性

自媒体传播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噪音

一 《疫苗之殇》大讨论中的信息噪音

二 信息噪音产生的原因

三 减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噪音

媒体言论的社会认知偏差与非理性表达

媒体人的公共言论要理性

一 事件回顾

二 媒体人理性发言的必要性

三 媒体人应当如何理性表达

四 媒介事件与新闻炒作

媒介事件如何取得轰动性传播效应?

一 “大堡礁招聘”的传播效果:全球媒体聚焦

二 “大堡礁招聘”全球轰动的传播学分析

三 “大堡礁招聘”对中国公关的启示与意义

制约新闻炒作需要媒介批评

媒体如何应对商业炒作

一 “人造美女”:商业炒作的典型案例

二 商业炒作何以成为传播现实

三 媒体应当理性地应对商业炒作

“网络公关”为何成为不正当竞争手段

一 “网络黑公关”事件与被利用的网络公关

二 蒙牛伊利“网络黑公关”事件的形成原因

三 蒙牛伊利“网络黑公关”事件反思

五 公共事件与舆论监督

如何开展对重大社会问题的舆论监督

一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重

二 异地监督与本地监督并重

三 媒体监督与群众监督并重

四 舆论监督与信息公开并重

试论“最牛钉子户”媒介事件的新闻传播学意义

试论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媒体角色

一 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角色的分化与冲突

二 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角色分化与冲突的内在机制

三 正确看待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角色的分化与冲突

知情权与表达权对舆论监督的意义

为珠海出台舆论监督《办法》叫好

六 人文精神与价值导向

从海啸报道看媒体的人文关怀

一 人文关怀

二 从标题上看

三 从图片上看

四 从内容上看

记者的使命,人性的光辉

试析“男体盛”报道中女性的性别认同与建构

一 社会性别和“情境中的社会性别”模式

二 女性眼中的自我

三 女性认同的“他者”

四 “男体盛”事件的媒介情境

五 结语

央视公益节目《等着我》的情感叙事解析

一 情感叙事的社会语境:渴望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 情感类型:悲喜交加的多元情感体验

三 叙事模式:母题与主题的巧妙搭配

四 叙事策略:彰显“真善美”的价值观念

五 结语

真实故事与精神家园:电视寻人类节目的叙事分析

一 讲故事的人:情感叙事的叙述者

二 故事的情节编织:情感叙事的建构

三 段落的组合:情感叙事的系列故事

四 故事的隐喻:寻找母题与精神家园重建

五 结语

七 媒体发展与业务创新

新闻报道的多方面突破

一 会议报道改革力度空前

二 “负面新闻”报道及时

三 国外战争报道全面跟踪

四 关注弱势群体成为议题

五 注重新闻言论,时评异军突起

广州报业的区域性异地扩张

一 区域性异地扩张的态势

二 区域性异地扩张的动因

三 区域性异地扩张的成效

四 区域性异地扩张的问题

广东报业发展的人文审思

广东电视的影响力何在?

改革彰显活力,经验开启未来

一 牡丹江传媒改革:首创之功,艰苦卓绝

二 牡丹江传媒经验:遵循规律,敢于突破

三 牡丹江传媒发展:开拓创新,永无止境

时代使命与话语平台

八 媒介伦理与传播法规

富士康起诉记者事件的多维反思

一 富士康为何起诉记者?

二 《第一财经日报》的批评报道是否准确客观?

三 本案件折射出哪些法制问题?

四 舆论界如何建构理性的公共空间?

名人是否该为不实代言广告负责?

一 从SK—Ⅱ代言风波谈起

二 名人代言的传播机制

三 廓清广告代言人实质

四 界定代言人的连带责任

五 余论:媒介教育之重要性凸显

“新闻敲诈”的治理之道

一 “新闻敲诈”的产生过程

二 “新闻敲诈”的本质是“新闻寻租”

三 形成“新闻敲诈”的社会机制

四 “新闻敲诈”的治理对策

探寻“新闻寻租”腐败链的破解之道

一 恶性互动关系:“新闻寻租”腐败链的内因

二 三管齐下:破解“新闻寻租”腐败链的良方

关于平衡保护二次创作和著作权的思考

一 著作权保护纷争—谷阿莫的行为是合理使用还是构成侵权

二 著作权与表达自由的界限——“合理使用”的界定

三 应当完善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合理使用制度

开启网络空间信息治理的法治时代

九 新闻评奖与作品得失

媒体融合发展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创新

一 评选在不断改进

二 全面把握评选指导思想

三 适当创新奖项类别

四 进一步优化评委构成

五 完善评奖标准与操作细节

强化新闻特性,提高宣传水平

喜看2007年广东报纸新闻的新进步

激流勇进,继往开来

一 地市报收获多项一等奖,见证广东报业的整体进步

二 舆论监督日益走向纵深,深度报道更显舆论监督力度

三 聚焦发展节点,重视民生新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 报道策划意识增强,注重新闻报道的独特视角与独特开掘

五 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几个问题

网络新闻专题:日臻成熟,自有精彩

一 网络新闻专题的题材特点

二 获奖网络新闻专题述评

三 策划不断完善 专题日渐精彩

把握时代方位,高扬新闻艺术

一 优秀作品的若干类型

二 获奖作品的共同特色

在时代坐标上书写民族核心价值

一 彰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作

二 深入采访是基础,升华提炼是关键

三 理论思维与形象思维相融汇

四 谋篇布局,思想为魂

代跋 加强媒介批评,促进传媒发展,深化新闻学术

一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

二 媒介批评是传媒业的园丁和啄木鸟

三 媒介批评是深化新闻传播学术的切入点

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董天策。

得书感谢您对《学理三棱镜:媒介批评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实例 电子书
本书以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为基本框架,对语言的隐喻性、象似性和虚构性进行探讨,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许多有趣的英汉语言问题。书中在进行理论探讨时,以大量语言实例说明学习语言不能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尽力寻求语义理据,努力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并提出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其隐喻能力、范畴化能力和感思能力。
牙含章文集 电子书
牙含章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民族问题理论家、宗教学家和藏学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担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牙含章在民族理论、宗教、藏学研究方面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本书为牙含章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比较全面地收录了先生相关学术论文,内容包括民族与民族理论、宗教与无神论、藏学等方面的研究。
喜心斋文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调研论文、经验材料、深度报道、人物专访、思辩感悟五部分,收录了《炼化企业廉洁风险防控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百万吨乙烯工程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跨世纪的辉煌》等文章。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认知语言理论及其相关发展入手,从认知语言理论中概念合成理论应用于句子理解、语用预设投射、隐喻及语篇的理解开始到认知语言理论中社会认知理论与语篇的理解,以及意象图式和空间结构对词典释义的启示来推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