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诉讼权能的变革与发展

中国刑事诉讼权能的变革与发展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刑法学大家陈卫东对刑事诉讼的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中国刑事诉讼权能的变革与发展》是对刑事诉讼基本理论和司法制度前沿的理论研究。

在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研究部分,作者在充分吸收法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课题以及在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本思路、刑事诉讼中司法资源配置和刑事司法政策以及司法权、检察权、警察权、辩护权和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论和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准确、透彻的解释和评价。

作者简介

作者陈卫东,山东蓬莱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度中国“法治人物”评选获奖者。现担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律师业务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同时担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受聘担任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公安部特邀监督员等;并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授。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转型与变革:中国检察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与建构:刑事证据的中国问题研究》《程序正义之路》(一、二卷)《检察监督职能论》《审判监督程序论》等多部;主编、参编《模范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学》《量刑程序改革理论研究》《公民参与司法研究》《中欧遏制酷刑机制比较研究》等教材、著作数十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刑事诉讼权能基础理论

第一节 刑事诉讼权能概述

一、刑事诉讼权能的内涵

二、刑事诉讼权能主体

三、刑事诉讼权能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刑事诉讼权能的基本原则

一、地位原则

二、职能原则

三、运行原则

第三节 刑事诉讼权能关系

一、我国刑事诉讼权能关系的历史梳理

二、我国2013年刑事诉讼法中权能关系的新发展

第二章 司法权的理论及其变革

第一节 司法理念的转变

一、应从片面地打击犯罪的价值观转向以人权保护为中心的多元平衡的价值观

二、应从偏重实体公正转向程序与实体并重

三、应从过去严重倚赖人证的证明观转向重视物证的证明观

四、应当注意协调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第二节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研究

一、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实质是“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二、对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的认识误区

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中国样态及其偏失

四、以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为核心重构我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五、以“依法办案”重塑法官的办案理念

六、司法改革背景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外部保障改革

七、司法改革背景下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内部保障改革

八、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与法官的受制性

第三节 法官职业化与法官遴选制度改革研究

一、法官的职业化与法官遴选制度改革

二、法官遴选制度的域外经验

三、我国现行法官遴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前司法改革的应对

四、我国当前法官遴选制度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

第四节 司法责任制改革研究

一、司法权的主体

二、审判责任的概念界定与设置原则

三、审判责任构成要件与豁免条件

四、错案追究的主体和程序

五、审判权的监督与制约

第五节 司法审查机制的理论基础

一、诉讼形式的本质特征要求实行对审前程序的司法控制

二、司法权的性质是司法审查机制具有天然合理性的理论基石

三、现代宪政国家的建立是司法审查机制产生的政治基础

四、现代刑事诉讼构造是司法审查机制存在的制度保障

第三章 检察权的理论及检察权的重构

第一节 检察权的性质

一、检察权:内涵、发展与概念界定

二、检察权性质的基本分析

三、检察权与监督权的关系

第二节 检察监督的实现

一、立案监督权能

二、侦查监督权能

三、审判监督权能

四、执行监督权能

五、检察监督的方式

第三节 检察权能的新发展

一、检察机关司法救济权能的确立

二、检察机关司法救济权能的内涵

三、设立检察机关司法救济权能的意义

四、检察机关司法救济权能的行使与完善

五、小结

第四节 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权的变革

一、监察委员会体制改革概况

二、监察委员会成立后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重点方向

第五节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探究

一、关于员额内检察官的职权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主办检察官制度运行中可能的优势

四、检察官的办案组织形式

五、如何监督检察官依法正确履行检察职权

六、检察官独立与检察一体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侦查权的理论及其运作

第一节 侦查权的性质与侦查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侦查权的性质

二、侦查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刑事侦查与人权保障

一、侦查活动与公民权益的关系

二、我国侦查活动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第三节 侦查权的司法控制

一、西方各国侦查权的司法控制方式

二、侦查权的司法控制之理论基础

三、我国侦查权的控制方式及其缺陷分析

四、我国侦查权的司法控制之宏观设计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后刑事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平衡

一、刑事警察权规范的两个方面

二、对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中警察权修改的评析

三、以司法解释细化2012年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若干建议

第五节 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侦查措施的发展与规制

一、技术侦查法治化

二、常规侦查措施的规制和新发展

第六节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中证据衔接问题分析

一、刑诉法修改前后:由“证据转化”的潜规则到“审查后使用”的明规则

二、证据衔接问题的多维探讨

三、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证据衔接机制的可行思路

第七节 法治视野下看守所的功能及其定位

一、从边缘走向核心:看守所在实施新刑诉法中的功能定位

二、新一轮司法改革背景下看守所的隶属关系

三、看守所职能与看守所立法

四、看守所的未来发展

第五章 辩护权的理论及其完善

第一节 辩护权的基本理论

一、辩护权首先是人的自然权利

二、辩护权是法律化的自然权利

三、辩护权在本质上是一种积极防御权

四、辩护权的特性

结语

第二节 控辩式庭审方式中辩护律师的诉讼权利及其制度保障

一、律师辩护——控辩式庭审的制度基础

二、我国控辩式庭审方式的改革与辩护律师权利的缺失

三、我国辩护律师诉讼权利的完善

四、若干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第三节 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会见权 ——以《刑事诉讼法》第37条为中心

一、会见权之权利归属

二、会见权行使之原则与例外

三、会见交流之范围与方式

四、侵害会见权之救济

五、结语

第四节 阅卷权的保障与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阅卷权保障的立法演进

二、证据开示制度的比较优势与我国的选择

三、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设想

四、证据开示制度有效运行的配套机制

第五节 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现实与实现

一、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现状及其反思

二、律师调查取证难的成因分析

三、实现律师调查取证权的进路

四、结语

第六章 刑事诉讼中其他诉讼主体权利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权利研究新视野

一、被害人权利的理论分析

二、联合国关于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被害人权利的立法及完善

第二节 从物到人 ——我国刑事证人制度的完善

一、证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二、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三、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与作证

四、证人作证保障制度的完善

五、其他问题

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中鉴定人的诉讼权利

一、鉴定人的诉讼地位

二、鉴定人的权利和义务概述

三、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人权利义务的完善

四、结语

第四节 违法所得没收特别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

一、“利害关系人”的诉讼地位

二、参与诉讼的利害关系人之范围

三、利害关系人程序参与权的保障

四、利害关系人在没收程序中的证明问题

后记

中国刑事诉讼权能的变革与发展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卫东。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刑事诉讼权能的变革与发展》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变动时代的法律职业者:中国现代司法官个体与群体(1906-1928) 电子书
探讨现代中国法治的艰难历程,呈现法制移植在现代中国展开的复杂状态。
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 电子书
熊逸作品,讲透古代中国的正义、道德、伦理,告诉你许多难题的答案。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政策与法律卷 电子书
本书对我国教育相关的政策与法律进行了翔实的梳理和总结。
中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理解与实施(英文版) 电子书
ThisbookintroducestheChinaCybersecurityClassifiedProtectionSystem(CCPS),coveringitsdevelopment,interpretationoftheCybersecurity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underlyingstandards,andproceduresinpra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探索 电子书
一部从诉讼法学专业角度研究司法体制改革的诚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