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研究中国改革实践,结合产权与制度经济学理论,最新土地、资本市场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中国改革的实际经验,运用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公有制产权结构--的改革与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新版加入了作者近年来在土地改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也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著有《突围集》《城乡中国》《改革的逻辑》《竞争与繁荣》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原版序言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一、科斯的经济学方法论
二、如何做到“真实而又易于处理”?
三、引人入胜的真实世界
四、“看不见的”约束
五、把实例分析一般化
六、超越“实证经济学”
人力资产的产权特征
一、人力资产与个人不可分割
二、人力资产的私产特征
三、没有自由选择仍是“私产”
四、“产权残缺”自动贬值
五、“发现市场”,实现市值
农村改革: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
一、已有的讨论:产权与政府
二、政府权力控制下的集体经济
三、灾荒、退却和变通
四、合约产生的产权
五、结论性评论
农民、市场与制度创新——包产到户后农村发展面临的深层改革
一、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农民的双重解放
二、冲突和摩擦:农村商品生产的初级发展
三、市场表象及深层构造
四、改革的重新定义:从组织创新到制度创新
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城市化面临的一项重大改革
一、问题所在
二、现存法律对农地转让权的界定
三、攫取与冲突
四、重新界定转让权的实践
五、农地转让权的经济分析
六、政策讨论和可能的选择
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
一、“企业”合约的特征
二、人力资本的产权性质
三、企业里的人力资本
四、企业合约和企业所有权
五、结论
“控制权回报”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公有制企业中企业家人力资产的产权研究
引言
一、“社团所有制”名与实
二、量化到个人的激励机制
三、对经理和企业家贡献的“定价”
四、企业控制权
五、“控制权回报”
六、企业家人力资产的资本化:可以超越的逻辑?
七、结论
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一、概念和问题
二、公有制企业的产权基础
三、企业的市场合约性和非合约的“企业”
四、无法消灭的事实上的个人产权
五、替代性制度安排:国家租金激励
六、小结
公司理论与中国改革
一、从科斯说起:公司是市场海洋里的岛屿
二、改革起点:运转不灵的超级国家公司
三、改革发动:权力下放与农村包产到户
四、中国路径:底层创新,上层承认
五、“剥削”疑云:承认雇工经营的合法性
六、惊险的价格闯关
七、靠法治约束权力
八、土地、垄断国企与价格改革是难点
竞争、垄断与管制——“反垄断”政策的背景报告
引言
一、“反垄断”的基本原则
二、定义与理论
三、管制与管制改革
四、重视中国自己的经验
五、政策选择与约束
病有所医当问谁——新一轮医改方案之辩
一、有没有“医疗市场化”这回事?
二、“政府主导”恰是问题所在
三、令人尴尬的“公立医院”
四、价格管制的重负
五、管办合一是症结所在
六、医院本位论
七、医院改制不容回避
八、实现卫生保健目标的制约条件
九、医改的唯一关键
货币体制与经济增长
一、物价指数的含义
二、从货币角度看通胀
三、为货币选锚的困难
四、超发货币的不同成因
五、宏观失衡损害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体制成本与中国经济
一、新问题:解释中国经济起落
二、体制成本的含义
三、大幅降低体制成本是中国奇迹的奥秘
四、比较优势新内涵
五、成本曲线先降后升
六、难以量化的体制摩擦力
七、贪腐和奢靡的经济影响
八、评论性小结:体制成本至关紧要
产权与中国变革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周其仁。
得书感谢您对《产权与中国变革》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