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细节之“小”乃小说之“本”。本书从“细节”切入,结合创作经验与阅读体验,透视中国小说的特殊性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力避架空议论,始终由衣食住行、人物场面、语言逻辑、视角结构、身体身份等细节切入,透视小说的写与读无法绕开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意匠经营与人情世故。细节之“小”乃小说之“本”。例证涵盖中外古今,主体却是我们活在其中的“现当代”。博雅君子,将有小取焉?
作者简介
作者郜元宝,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上海市中、长篇小说奖评委。著名文学评论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更衣记——作家怎样给人物穿衣?
1.“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2.写与不写:张爱玲小说人物的衣着
3.“月白背心”“长衫”“破毡帽”“寿衣”及其他
4.“洋服”的故事
5.“梁三老汉”穿新衣·“蓝袍先生”除旧服
6.“摹本缎”·“二马裾”·“西狐肷的斗篷”
7.“里外共套了四件质地粗糙的毛衣”
8.两种方式,各有千秋
“美食家”遇见“恶食者”——汪曾祺怎样写“吃”
1.“人就是他所吃的什么”
2.金冬心与“反季食品”
3.“八千岁的菜谱”·“饭陪”·“草炉饼”
4.“八舅太爷”的“满汉全席”
5.“神圣的快乐”
身体:中国小说最大的“本钱”
1.史家和小说家皆重身体描写
2.古代小说各种身体奇观
3.新文学中的身体
4.钱钟书频繁“冒犯”女体
5.身体在“新时期”以后全面复归
6.两段奇文
7.“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打破小说的方言神话
1.得罪了,马原兄!
2.“方言文学”卷土重来?
3.将方言“翻译”为国语:现代作家的基本策略
4.解放中国文学的创造力,必须打破方言神话
找个地方很重要
1.从《密阳》说起
2.鲁迅的榜样
3.城与乡的纠葛
4.“漂流型作家”不拘一地
5.城乡之外的中间地带
“贴着人物写”——“这是小说学的精髓”
1.一句偈语,两样说法
2.“拽着”“推着”“逼着”
3.不要“贴”得太紧
4.做人物的“同声翻译”
5.光念叨“小说学的精髓”还不够
6.被误解的“第三人称”
7.也要“贴着”自己的“化身”写
“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从《祝福》看鲁迅怎样“贴着人物写”
1.“河边之问”
2.三个责任人
3.被省略的“五年”
4.为何是“我”
5.“我”会“舒畅起来”吗?
无材可去补苍天——怎样看小说的次要人物
1.无用之大用
2.吴妈·假洋鬼子·赵子龙
3.应伯爵:西门庆的精神支柱
4.王进·“黑点”·唐晓芙·蓝氏
5.徐改霞可有可无?
“吴妈”是害死阿Q的罪魁祸首?——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关系举例之一
1.不能忽视的吴妈
2.吴妈的多重罪
3.“保吴派”如是说
4.由“吴妈”看《阿Q正传》的伟大
白嘉轩与田小娥——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关系举例之二
1.地位之悬殊
2.自觉维护儒家伦理的完人
3.白嘉轩的诸多可疑和可议之处
4.小娥形象的复杂性
5.伤风败俗
6.社会文化的人和自然本能的人
小说也要讲逻辑
1.凤姐为何提拔小红
2.观念混乱的小说
3.多莉为何迟迟不爆发?
4.安娜的故事渐入佳境
5.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讲述故事的时间
6.有关《哈泽·穆拉特》的疑问
7.《审判》显示更高的逻辑
小说家的“私活”——以《色·戒》为例
1.《色·戒》创作背景
2.作者在小说中化妆演出
3.“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
4.作者对易先生的态度
5.从王佳芝的角度看老易
6.交给读者的问题
悠悠世人之口——小说结尾的一种方式
1.从《八月骄阳》说起
2.《星期天》结尾:“难讲的”
3.江海腾涌,尾闾泄之
4.托尔斯泰不让世人妄议安娜
5.福楼拜向悠悠世人之口宣战
场面描写:行将失传的艺术?
1.经典长篇小说离不开成功的场面描写
2.短篇小说也有场面描写
3.场面和场景中的“看”与“被看”
4.场面描写行将失传?
当代小说发展的六个阶段
1.“先锋”之后的矫枉过正
2.可贵的学习与模仿
3.“软着陆”之第一式:童年记忆
4.“先锋”何以写史
5.回归现实:失败的“硬着陆”
6.“零度”与“热烈”
7.“类型小说”不过如此
8.令人肃然起敬的女作家们
9.“神实主义”或“政治寓言”
10.无法抵达的现实
先锋作家的童年记忆——重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1.“写什么”也很重要
2.1970年代少年人的“性”与“友情”
3.“亲情”的丧失与扭曲
4.并非“残酷”的作家
“走出去”·“走进来”·“送出去”·“留下来”
1.“中国三书”走进来
2.仍然未能“走出去”
3.还是“被描写”的时代
4.标准问题很难解决
5.首先要“留下来”
“中心”和“边地”——现当代中国小说空间意识的急剧转换
1.人与空间一同诞生
2.屋与家
3.园的荒废
4.现代空间的全面唤醒
5.漂流的故乡
6.广阔天地
7.中央地带尚未成熟
8.乡土中央
9.吞噬一切的都市
10.“边地”崛起
中国小说的“奇正相生”
1.小说的“小”和“大”
2.小说家“数奇”而“好奇”
3.“奇”“正”共生与转换
4.《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的奇与正
5.司马迁“爱奇”
6.现当代小说中的奇正关系
7.创作与批评皆须“执正驭奇”
“各式各样的小说”
1.历史梳理法与“类型学”研究之不足
2.“各式各样的小说”与“本色”
3.“真正好的小说,既是小说,也是别的什么”
4.王蒙·汪曾祺·鲁迅
5.“读故事”与“读味道”
6.“按生活本来的样子来描写”
萧红眼里的中国渣男——重读《马伯乐》
1.不能只读《生死场》《呼兰河传》而不读《马伯乐》
2.失败论与逃跑主义的本质
3.“他爱自己甚于爱一切人”
4.永远也长不大的巨婴
5.全面认识中国男性
“学者型作家”和“教授小说”
1.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2.作者身份不等于作品好坏
3.“以小说见才学”·“以才学助小说”·“以知识救小说之穷”
4.“教授小说”贵在有自知之明
方鸿渐的男女关系——“教授小说”的两重标准
1.对“学者型作家”和“教授小说”最大的误解
2.“忧乱伤生”之作为何取名“围城”?
3.从“寒暑表”到“新出炉的烧饼”
4.方鸿渐与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情爱关系的不同侧面
5.孙柔嘉:全部过往的重演
6.回到开头
“像不看小说就不是人似的”——论小说并非文学之全部
1.小说一超独霸
2.并非“从来如此”
3.历史的惯性
4.一超独霸的后果
5.“小说模样的文章”
6.写小说原是迫不得已
7.小说也会成为过去
小说说小是201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郜元宝。
得书感谢您对《小说说小》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