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树欲相依: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

嘉树欲相依: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嘉树欲相依: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系统地阐述了刘氏家族的文学成就。

内容简介

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是南朝产生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学家族之一。刘氏家族是南朝文学发展变化的重要推动者,其家族文学可谓是整个南朝文学史的缩影,完整地体现了从元嘉文学到永明文学、再到梁陈文学的演进轨迹,上接魏晋,下启隋唐。

作者简介

作者郭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神话与志怪小说等,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刘氏家族总体研究

一 刘氏家族的发展历程

武功起家,转业文学

亲附皇室,备受恩遇

煊赫一时,余绪遂绝

二 刘氏家族的家风、文化与才艺

刘氏家族与孝悌教义

刘氏家族与佛、道信仰

刘氏家族的文艺才能

三 刘氏家族文学总论(上):文章

表、启

碑、铭

其他作品

四 刘氏家族文学总论(下):诗歌

述怀诗和行旅诗

侍宴从游诗

咏物诗

艳情诗

第二章 刘氏家族文学之先驱:刘绘、刘瑱等

一 刘氏家族文学的开启者:刘绘

刘绘的人生经历

刘绘的文章

刘绘的诗歌

二 诗中有画:刘瑱

三 玄黄成采:刘悛、刘愃诸子

刘悛诸子

刘愃子刘苞

刘敩孙刘绮

第三章 刘氏家族文学之冠冕:刘孝绰(上)

一 刘孝绰的生平与人格

天资聪颖,少有盛名

名流提携,初入仕途

帝王称赏,东宫爱重

负才忤物,怨友弹劾

因诗起复,随藩湘东

受饷遭讼,终位不尊

二 关于刘孝绰的几个文学公案

刘孝绰与《诗苑英华》

刘孝绰与《文选》

“少姝”与“少妹”之辨

三 刘孝绰的文章

表、启、议

碑文、碑铭

书信

序言

第四章 刘氏家族文学之冠冕:刘孝绰(下)

一 风物怀抱两依依:刘孝绰的行旅诗和述怀诗

刘孝绰的行旅诗

刘孝绰的述怀诗

二 师法前贤侍今朝:刘孝绰的侍宴诗

刘孝绰侍宴诗的内容情感

刘孝绰侍宴诗的艺术特色

三 情志宛在物态中:刘孝绰的咏物诗

刘孝绰的咏物诗范围界定

刘孝绰的应制赋得类咏物诗

刘孝绰的自拟题目类咏物诗

四 风格秀雅意流转:刘孝绰的艳情诗

刘孝绰艳情诗的创作情况

刘孝绰艳情诗的艺术特色

五 刘孝绰的诗歌审美趣尚与历代评价

刘孝绰的诗歌审美趣尚

刘孝绰诗歌的评价

第五章 刘氏家族文学之精英:刘孝仪、刘孝威兄弟等

一 文笔弘丽:刘孝仪

刘孝仪的文章

刘孝仪的诗歌

二 气调爽逸:刘孝威

刘孝威的文章

刘孝威的诗歌

小结 刘孝威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 并善五言:刘孝胜、刘孝先

刘孝胜

刘孝先

第六章 刘氏家族文学之亮色:刘令娴姐妹

一 幽媚灵动:王叔英妇

二 清拔超群:刘令娴

刘令娴的文章

刘令娴的诗歌

刘令娴诗歌的艺术成就、影响和评价

小结 刘氏姐妹与中国古代女性文学

结语 刘氏家族与南朝文学

附录

附录一: 彭城刘氏家族世系表

附录二:彭城刘氏主要家族成员介绍

附录三:刘怀肃族支家族成员介绍

附录四:刘孝绰诗歌选注

附录五:刘孝威诗选注

附录六:彭城刘氏家族其他成员诗歌选注

刘绘

刘遵

刘孺

刘孝仪

刘孝胜

刘孝先

王叔英妇(刘绘长女)

刘令娴

参考文献

著作

论文

后记

嘉树欲相依: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郭慧。

得书感谢您对《嘉树欲相依:南朝彭城刘氏家族文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方东树诗学研究 电子书
方东树不仅是桐城派的古文家,也是清代中后期一位重要的诗论家和理学家。
《白氏文集》日本传播史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系列之一。
布鲁克林有棵树 电子书
齐名《小王子》《夏洛特的网》的成长经典。成长就是不断从故事中醒来,又在现实中创造新的故事。
去年的树:新美南吉专集 电子书
《新美南吉专集》选取了新美南吉代表性的作品,共分四辑:春的明信片、小狐狸的礼物、成长的烦恼和心上的月亮。其中,《小狐狸买手套》《花木村与盗贼们》《去年的树》《一张明信片》《拴牛的山茶树》等都是闻名于世的经典之作。本书由作家徐鲁作序并导读,诗意的导读流淌在新美南吉纯美的田地,唯美的情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写。
“尚情”思潮的生命审美研究:晚明人情小说的“理”与“欲” 电子书
本书以晚明时期的人情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个体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通过“情”的演变,即从“情欲”的觉醒到“欲”的泛滥,再到“理”的回归,展现生命的内向探索过程。以生命存在为视角对晚明文化的考察,展现了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与世俗大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的过程。在理与欲、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一系列矛盾中,个体生命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即一种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既是历史问题,也是建构当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