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旨在有效传达影视剧艺术对时代生活中“传统-现代”之间递嬗内容及其内在逻辑的审美表征。
内容简介
本书按“现代性与影视剧艺术研究的新维度”、“中国现代性的审美表征”、“艺术生产和类型化”、“审美价值取向与影视剧发展趋向”四个主题,对19篇文章作了修订和归类。
作者简介
作者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与文化。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在《现代传播》《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中国现代性的影像书写》(专著)、《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合著)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存在的生活与审美的镜像
第一编现代性与影视剧研究的新维度
理论与阐释: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规定和表现层面
一、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规定
二、当代中国语境中“审美现代性”的历史具体性
三、审美现代性的表现层面
语境与文本: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基本主题
一、贫穷与富裕:幸福的“渴求”与无边的“挑战”
二、传统与现代:时代精神中的“革故”与“鼎新”
三、中国与西方:别求新声的“道”与“路”
生存感悟与审美转换:现代性体验及其镜像呈现
一、现代性体验:审美现代性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
三、现代性体验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意涵
第二编中国现代性的审美表征
乡土中国的现代审美关系与影像审美表征
一、“乡土”、“农村”:命名与表意的焦虑
二、农村剧创作的类型化趋向及其审美特征
三、农村剧喜剧风格的文化意味
都市想象与表意的焦虑
一、离乡—归本:都市表意的想象架构
二、现代性体验:都市表意的动力学
三、表意的焦虑:都市叙事中的现代性体验三型
儒家伦理与影视剧的“家-国一体化”叙事
一、儒家文化精神的高扬
二、“家-国一体化”叙事的美学内涵
三、“家-国一体化”叙事的艺术特征
影像重述历史的审美现代性观照与反思
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改编原则与审美价值取向
历史与现实:理解“戏说剧”四题
一、文化语境与“戏说剧”的当代发生
二、作为形式类型的意识形态意义
三、“戏说剧”的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
四、“戏说剧”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
第三编艺术生产和类型化
艺术生产论的现代美学意义
一、艺术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
二、艺术生产活动本质特征的科学揭示和发展
三、艺术审美本质特征认识的具体深化和完善
四、艺术品功能的系统质及艺术品系统功能的新认识
作为“社会总体事实”的电视剧
一、电视剧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电视剧研究的逻辑分类
影视剧“类型”观念与“类型化”生产
一、影视剧“类型”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影视剧“类型”的理论性质
三、影视剧“类型化”生产的本质和机制
影像奇观:类型化生产的因袭与创新
类型显影与被审视的文化现代性
一
二
三
第四编审美价值取向与影视剧发展趋向
文化多元语境中的电视剧艺术生产趋向
一、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的文化语境
二、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的发展趋向
三、结语
主流意识形态化和大众娱乐化的交汇渗透与建构塑型
一、艺术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二、叙事语境新格局的生成和实践
三、叙事语境嬗变的审美现代性意义
双刃剑、双重视阈与审美价值
一、想象空间与艺术表现力的审美开掘
二、技术本位与艺术审美价值的沉沦
三、文化语境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具体性
当代电视剧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评析
一、读图时代:新美学与新大众
二、生产机制:主旋律化与娱乐化
三、生产格局:产业化、多元化与类型化
四、创作观念:政治、现实的疏离
五、风格走向:世俗欲望的流行与崇高感的低迷
电视剧批评活动的价值坐标刍议
一
二
三
附录电视剧主要参考作品
凝视镜像:现代性视阈中的影视剧理论与批评是2013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文祥。
得书感谢您对《凝视镜像:现代性视阈中的影视剧理论与批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