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面呈现袁昶人生历程。
内容简介
袁昶(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浙江桐庐人。庚子事变时,因反对用义和团排外,与徐用仪、立山、许景澄、联元一同被杀。
本书按照袁昶少年乡居、求学杭州、肄业沪上、校书浙局、再赴计偕、校书淮南、筮仕京师、任职户部、兼差译署、外放关道、主政总署的时间线,详细考证了其生平行实,尤其是对其任官交游、文学创作等情况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对前人研究中的错讹之处做了考辨,基本还原了袁昶其人的历史面貌。
作者简介
撰者朱家英,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与文献、中国近代史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四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得教育部、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三次。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山東大學中文專刊》编輯工作組
《山東大學中文專刊》編輯出版説明
自序
凡例
譜前
袁昶名、字、號、室名及印文
《述德記》所載袁氏世系
袁昶硃卷所開履歷
年譜
少年鄉居(1846—1863)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一歲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二歲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三歲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四歲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五歲
咸豐元年辛亥(1851),六歲
咸豐二年壬子(1852),七歲
咸豐三年癸丑(1853),八歲
咸豐四年甲寅(1854),九歲
咸豐五年乙卯(1855),十歲
咸豐六年丙辰(1856),十一歲
咸豐七年丁巳(1857),十二歲
咸豐八年戊午(1858),十三歲
咸豐九年己未(1859),十四歲
咸豐十年庚申(1860),十五歲
咸豐十一年辛酉(1861),十六歲
同治元年壬戌(1862),十七歲
同治二年癸亥(1863),十八歲
求學杭州(1864—1867)
同治三年甲子(1864),十九歲
同治四年乙丑(1865),二十歲
同治五年丙寅(1866),二十一歲
同治六年丁卯(1867),二十二歲
肄業滬上(1868)
同治七年戊辰(1868),二十三歲
校書浙局(1869—1870)
同治八年己巳(1869),二十四歲
同治九年庚午(1870),二十五歲
再赴計偕(1871)
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十六歲
校書淮南(1872—1873)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二十七歲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二十八歲
三赴計偕(1874)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二十九歲
筮仕京師(1875—1877)
光緒元年乙亥(1875),三十歲
光緒二年丙子(1876),三十一歲
光緒三年丁丑(1877),三十二歲
任職户部(1878—1882)
光緒四年戊寅(1878),三十三歲
光緒五年己卯(1879),三十四歲
光緒六年庚辰(1880),三十五歲
光緒七年辛巳(1881),三十六歲
光緒八年壬午(1882),三十七歲
兼差總署(1883—1892)
光緒九年癸未(1883),三十八歲
光緒十年甲申(1884),三十九歲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四十歲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四十一歲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四十二歲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四十三歲
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四十四歲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四十五歲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四十六歲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四十七歲
外放關道(1893—1897)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四十八歲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四十九歲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五十歲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五十一歲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五十二歲
主政總署(1898—1900)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五十三歲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五十四歲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五十五歲
譜後
身後哀榮(1900—1909)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
宣統元年己酉(1909)
附録
太常袁公行略
記袁太常遇難事
清史稿袁昶傳
章梫撰袁昶傳
袁昶像贊
薛夫人家傳
清故太常寺卿袁忠節公神道碑
資政大夫太常寺卿袁府君墓碑
浙紳公呈擬稿
皖紳請崇祀袁忠節公事實册
批復蕪湖士紳請建袁忠節公專祠
兩江總督張人駿安徽巡撫朱家寶奏已故太常寺卿前徽甯池太廣道袁昶功德在民請於蕪湖建立專祠摺
外交總長陸徵祥呈請建祠崇祀文
國務院致外交部公函
《申報》載各省鄉賢
主要參考文獻
《山東大學中文專刊》書目
袁昶年谱长编是202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朱家英 撰。
得书感谢您对《袁昶年谱长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