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

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德国心理学长销图书第6版,整合想象力疗法与资源取向,激活应对创伤的自愈力,建立内在安全岛。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6部分,内容包括:建立内心的稳定、学习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面对惊恐的方法、创伤疗愈中的艺术疗愈、接纳自己的过去并融入自我、心理动力学的想象疗愈法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作者路易丝·雷德曼,神经科医生、心理治疗医学的专科医生、精神分析师、克拉根福大学创伤心理学和心理医学名誉教授,深入研究创伤和创伤后遗症30余年。1985至2003年担任比勒菲尔德基督教医院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科主任,为治疗复杂性创伤后遗症发展出“心理动力学的想象创伤治疗”(PITT)理念。此外,她还就精神创伤以及正念、同情心等相近领域开展培训活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版权声明

关于本书(克雷特-柯塔出版社寄语)

再版前言

第六版前言

引言 关于创伤与创伤疗愈的基本思想

1 建立内心的稳定

1.1 心理咨询关系

1.2 建立疗愈联盟

1.3 欣赏并运用已有资源

1.4 找到可怕画面的平衡画面

1.5 练习自我觉察

1.6 认识内在观察者

1.7 找到可怕画面的平衡力量

1.7.1 内在安全之所

1.7.2 精神协助者

1.7.3 内在团队

1.7.4 大树冥想

1.7.5 放下行李

1.7.6 保险柜练习

1.7.7 内心花园

1.7.8 幸福练习

1.7.9 对自己的同情心

1.8 学会与可怕画面保持距离

1.9 认识情绪并学会掌控问题情绪

1.10 给不安的画面一个形象

1.11 遇见“过去之我”

1.12 让问题形象登上内在舞台

2 学习如何与身体和谐相处

2.1 自我疗愈、身体记忆与自我觉察的原则

2.2 Breema身体练习

2.3 其他身体练习

3 面对惊恐的方法

3.1 准备阶段

3.2 直面创伤

“观察者”疗法

3.3 直面创伤之后

4 创伤疗愈中的艺术疗愈

4.1 什么是艺术疗愈

4.2 艺术疗愈的练习和干预

4.2.1 与资源建立联系:资源导向的闪光灯

4.2.2 拾起内心的宝藏:被保护的海滩

4.2.3 自我镇定与自我安慰:寻觅内在安全之所

4.2.4 获得距离感:赋予“内在观察者”形象

4.2.5 调整强烈的情感:坚固的框架

4.2.6 与沉重情绪保持距离:可开可闭的“柜子”(“保险柜”)

4.3 艺术疗愈中的内在舞台

4.3.1 与“过去之我”建立亲切的联系

4.3.2 拯救经历创伤的自我部分

4.3.3 改变人格部分

5 接纳自己的过去并融入自我

5.1 给悲伤一个形象和空间

5.2 香笺小字寄行云

5.3 遇见未来年迈的自己

5.4 仪式

5.5 创造故事

5.6 过错与和解

5.7 意义问题

5.8 感激与和好

5.9 重新开始

6 心理动力学的想象疗愈法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

6.1 创伤产生的影响

6.2 心理动力学的想象疗愈法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6.2.1 交出主导权

6.2.2 竭尽全力减轻小孩的压力

6.2.3 心理指导

6.2.4 适宜的语言表达

6.2.5 不再允许“创伤演绎”

6.2.6 限制麻木和解离

6.3 疗愈

6.3.1 建立内心的稳定阶段

6.3.2 直面创伤阶段

6.3.3 融入阶段

6.4 展望

附录:心理疗愈的重要步骤

练习一览表

插图

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是2022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作者[德] 路易丝·雷德曼。

得书感谢您对《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 电子书
西班牙心理学家,浓缩50年研究成熟佳作。那些未曾释怀的过往与心结、生活的种种境遇,如何影响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
隐形创伤:如何疗愈看不见的童年伤痛 电子书
如果没有处理心理创伤的能力,我们就不会真正地长大成人。焦虑、压抑、崩溃、敏感脆弱、莫名的躯体反应,是时候走出心墙、摆脱孤独了。
可是我还是会在意:摆脱自我意识过剩的8种方法 电子书
日本心理学大师、畅销书作家和田秀树撰写的关于自我意识过剩以及如何摆脱自我意识过剩的心理学通俗普及读本。
情绪心理画:一笔一画安顿你的内心 电子书
你我正在寻找的情绪私教,用创造性的方式实现自我疗愈、觉醒与成长。
与自我和解 电子书
  欲望心理学的革命性发现,治愈了无数烟瘾、酒瘾、网瘾、性瘾等各类成瘾患者的实用指南,与自我和解、重建生活的畅销读本   在《与自我和解》中,马涅瓦拉医生深入剖析了渴求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强迫、成瘾和自毁行为:   大脑怎样以及如何驱动行为?   怎样才能改造加剧渴求的那一部分大脑?   为什么渴求是成瘾治疗中难对付的东西?   在渴求过度为成瘾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警告标志?   自助和修行团体的成员为何能有效地改变行为并对自己负责?   此外,他还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实用的应对策略,使我们能够通过改变行为来重组大脑,摆脱看似无法满足的欲望,重获人生的安宁和喜悦。   《旧金山书评》《图书馆杂志》《出版人周刊》等多家美国主流媒体一致推荐。   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奥尔马?马涅瓦拉是国际公认的成瘾和强迫行为领域的专家,本书是其受欢迎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