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精)

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人类文明变迁、社会转型、文化重建的大视野,来探寻百年乡土中国文学史中的审美想象和农民“新人”形象的审美建构。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为21世纪正在进行中的乡土中国社会转型、文化重建提供来自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精神镜鉴和思想资源,推进中华现代文化的建设和新世纪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百年来乡土中国历经“千年未有之剧变”,而且这一社会转型、文化重构,依然持续性存在于当代中国历史历程之中。事实上,作为一个“乡土中国”及其“农民新人”形象,这是众多典型文化、代表性作家的审美结晶,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成果和文化形态之所在,更是百年来民族文化思维、审美想象的独特思想逻辑的特征。

作者简介

作者张丽军,1972年12月生,山东莒县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奖评委,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东岳学者;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百家评论》副主编等。

迄今已出版著作8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等领域有较大影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乡土中国文化重建的审美新探索

绪论 文化转型和中国乡土文学创作的演变

第一章 鲁迅对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三种思想认知及其形象谱系

第一节 “病中国”、国民性批判与老中国儿女

第二节 乡土乐园、优美人性与“中国美少年”

第三节 被遮蔽的民间、不死的魂灵与独立运行的乡土文化系统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对“老中国儿女”的文化批判与深情悲悯

第一节 “乡土文学”民俗叙事中的国民性文化批判主题

一、民俗在叙事序列中建构的国民性文化批判主题

二、全知视角下建构的国民性文化批判主题

三、民俗意象建构的启蒙主题

第二节 “乡土文学”民俗文化呈现的“悲哀的”“活的灵魂”

一、民俗在叙事进程中的情感表达

二、民俗在多重声音下的人性建构

三、民俗伦理在异化中呈现的扭曲灵魂

第三节 从《柚子》《黄金》到《愤怒的乡村》:乡土生活中的“阿Q”及其悲剧

一、柚子与头颅:看客本质与阿Q式农民的悲剧

二、未完成的现代性:阿Q的黄金梦

三、革命的“野火”:愤怒的乡村救赎

结语

第四节 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乡土中国”一隅及其“乡民”形象

一、“乡土中国”的缩影

二、“果园城”的子民

三、东方专制文化的悲剧

第三章 赵树理“农民文学”新乡土文化与鲜活的“地之子”

第一节 “土气息、泥滋味”的山药蛋派文学

第二节 赵树理:百年中国新文学独异的审美经验存在

一、语言大众化的民间文化基因与创作碰壁的艺术反思

二、“文摊文学家”:语言大众化审美理念的自觉

三、思想先锋的“问题小说”

第三节 赵树理后期“中间人物论”视域下的农民形象探究

一、展现变革中小人物的性格复杂性

二、中间人物的转变暗示旧思想被新思想所取代

第四章 新乡土中国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探索与农民新人的审美建构

第一节 高干大:乡土中国新式农民英雄与社会主义新道路探索者

第二节 柳青《创业史》的“新乡土中国”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形象

一、《创业史》的创作来源

二、旧社会农民形象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领路人”形象

三、文化转型期的救济传统

第三节 豫剧《朝阳沟》:知识青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想象

结语

第五章 新时期乡土中国文化重建的审美书写与历史返观

第一节 高晓声和何士光:新时期乡村世界的“灵魂摆渡工”

一、甩不掉的“旧包袱”

二、农村美的灵魂的彰显

三、新农民未来图景的隐忧与警示

结语

第二节 阎连科:“乡土中国”的“日光流年”及其“无物之阵”

一、农民成长中的“年月日”与“日光流年”的“疼痛”

二、反抗宿命的悲剧与“无物之阵”

结语

第三节 《古船》:乡土中国百年的精神隐喻与历史罪恶救赎的“天问”

一、近四十年《古船》研究的历史细节

二、洼狸镇:百年乡土中国剧变的精神缩影

三、洼狸镇最大精神隐秘:乡土伦理文化下的个体存在

四、隋抱朴:追问乡土中国救赎道路的人

五、叙述的复调:《古船》独特的艺术构造

结语

第四节 陈忠实:寻找民族文化精魂的“关中大儒”

一、追随生活和大师的成长脚步

二、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寄情白鹿,叩问人生”的民族精魂书写

结语

第五节 莫言《生死疲劳》:当代农民主体性意识的欲望诉求与精神抗争

一、从人性到动物性:缺席的在场者西门闹

二、从坚守到捍卫:在场的缺席者蓝脸

三、从结束到开端:重述历史者蓝千岁

结语

第六章 新世纪乡土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与“地之子”的痛苦蜕变

第一节 贾平凹《带灯》:“新乡镇中国”的“当下现实主义”审美书写

一、乡镇:百年乡土文学忽略的叙事空间

二、“新乡镇中国”的整体性审美书写

三、“新乡镇中国”的当下现实主义叙事逻辑

四、“新伦理政治”与野性精神之恋

第二节 梁鸿“梁庄书写”:新世纪乡土中国现代性蜕变的痛苦灵魂

一、百年“乡土中国”审美叙述的变迁

二、梁庄:丢了魂的“乡土中国”

三、出梁庄:乡土中国城市化的迷途

四、梁庄未来道路的思考

结语

第三节 刘玉栋“新乡土叙事”:新世纪乡土中国的温情乡愁

结语

第四节 叶炜“农村三部曲”:新乡土中国巨变的精神守望与艺术探索

一、回归本真的、原汁原味的文学书写

二、两种文明的交锋、冲击与新希望的萌生

三、源自乡土大地的叙事理念

四、问题、局限与未完成的审美想象

第五节 付秀莹《陌上》:乡土中国隐秘的心灵断代史

第七章 多元文化视域下文明模式转换、文化转型的审美书写

第一节 “第四世界”“第三自然”与东方生态智慧的诗性想象

一、生态危机的精神背景与鄂温克“第四世界”的书写

二、东方生态思想意蕴的诗性审美想象

三、《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现代性焦虑与“第三自然”的生态伦理

第二节 当代鄂伦春族社会转型下的心灵秘史及其文化伦理

第三节 当代藏族生活与文化原生态的审美书写

一、叙事形式的新探索

二、藏文化的描绘与思索

三、对藏民人心人性的思考

四、个性且有生命力的表达

第四节 人心有“道”自有道:赵德发《乾道坤道》的当代文化建构

一、世俗化语境下传统道教文化的被解构

二、时代困境下的个体突出重围

三、《乾道坤道》的成就与缺憾

第五节 新世纪城镇化时代的乡土叙事、文化转型与农民形象建构走向

一、城镇化时代的生态主义乡土叙事

二、进不去的城与回不去的乡——新乡土中国经验叙事

三、新乡镇中国——乡土中国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结语

第八章 百年文化时空下的乡土中国“农民梦”及其审美嬗变

第一节 “中国新现代性”与百年文学史的“民生”主题

一、“能不能活下去”:生存的首要问题和新文学的叙事主题

二、“如何活下去”的阶级觉醒:革命文学与生活现代性

三、“活得怎样”:新时期文学的欲望觉醒、人格独立与自我救赎

四、从“生活”之欲到“为什么活着”的精神之思

第二节 百年乡土中国农民城市梦的审美嬗变

一、“以善抗恶”:祥子与城市的对峙和覆灭

二、“以恶抗恶”:五龙与城市的仇恨和征服

三、“以善寻善”:高兴与城市的平等对话

四、“车”“米”“肾”“垃圾”:农民城市梦的物质性隐喻

结语

第三节 百年革命文化语境下中国农民的“精神成长”史

一、“辛亥革命”天空下阿Q的“儿女之情”与“革命幻想”

二、土地革命天空下“阿Q”的艰难觉醒与夭折的革命爱情

三、从农民成长为英雄战士的“新儿女英雄传”

四、《历史的天空》:“新儿女英雄”在新世纪的重新书写

五、后革命时代与“历史天空的黑洞”

第四节 从“老中国儿女”到“土豆大王”的当代农民“传奇”

第五节 乡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艺术创新

后记

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精)是202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张丽军。

得书感谢您对《乡土中国文化重建与新农民想象(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媒体营销与策划 电子书
本书详细介绍新媒体营销工作,结合产教融合,探索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模块化实施。
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育融合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育融合研究》集多位作者结合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和方式,大致从三个层面思考了中国文化和大学英语教育的融合主题:第一、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的缺失;第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和大学英语教育融合的新契机;第三、具体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到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网络与新媒体广告 电子书
本书从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的类型到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策划,从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市场分析到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策略,从新媒体广告的创意到新媒体广告的设计,从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的媒介到网络与新媒体广告效果评估,对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近代中国的乡土意识:清末民初的地方领导阶层与地域社会 电子书
一部重新反思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过程的作品。
茶与酒,两生花——中国文化的浓烈与清浅 电子书
换种视角,通过茶与酒来看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