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历程

法治的历程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集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苗延波编著的《法治的历程》以宽阔的视野,流畅、丰富、饱含激情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5000年以来人类在实现法治的前进道路上所走过曲折、艰巨的发展历程。整部作品气势恢宏、结构严谨、语言生动、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研究领域涉及哲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部难得的集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好书。适合于所有大学的法学院(法律系)、政治学院、历史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国家立法、司法、执法以及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对法学和法治感兴趣的读者和朋友阅读、学习、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一部普及法治思想和法治观的畅销书和教材。

该部书是作者在完成《公司的历程》和《华夏商路》两部财经类学术专著之后,再次奉献给读者的一份更加珍贵的礼物。

作者简介

作者苗延波,1963月6月出生于上海市。著名商法学专家。自2001年以来先后出版过《外国民商经济法选粹》(合著)、《刑法学》、《中国商法体系研究》、《商法通则立法研究》、《中国民法体系研究;、《郭沫若的学术人生》、《苗延波法学文集》、《公司的历程》、《华夏商路》、《中国法制史》等多部学术专著。在中外学术期刊和出版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方向为民法学、商法学、中外法律文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 第一章 / 法律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第二节 人类社会初步形成的过程

第三节 原始习惯与法的源头

第四节 国家的产生与法律之起源

第五节 文明的结果

本章结论

/ 第二章 / 古老的法典

第一节 苏美尔诸法典

第二节 汉姆拉比王法典

第三节 中亚述法典

第四节 赫梯法典

第五节 摩西律法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 欧洲政制文明的摇篮

第一节 神的国度

第二节 雅典政制

第三节 雅典法制

第四节 古希腊的法律思想体系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 欧洲法制文明的摇篮

第一节 意大利的自然条件及上古文化

第二节 罗马的起源及罗马法的产生

第三节 罗马法的演变

第四节 罗马的司法制度

第五节 法学家的贡献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 爱的律法

第一节 宗教与法律

第二节 教会法的发展阶段及其体系

第三节 宗教对于法治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 危机与复兴

第一节 欧洲中世纪的火刑柱

第二节 欧洲中世纪的法律传统

第三节 罗马法的复兴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 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自然法思想的重燃

第二节 法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 走向法治

第一节 草地上诞生的宪章

第二节 民主的奇迹

第三节 权利的宣言

第四节 庄严的法典

本章结论

结论 什么不应是法治社会?

后记

作者简介

书稿简介

法治的历程是2016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苗延波。

得书感谢您对《法治的历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法治国家 电子书
本书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法学理论界和法律实务界的专家、学者研究和论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方面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术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和途径在理论上的艰难探索过程。
生态环境法治的本土资源 电子书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基于生态环境国家政策、制定法和习惯法等治理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的关联性,尝试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重点关注生态环境法治本土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书内容涵盖了生态环境权利保护、生态环境立法审视、生态环境执法考量、生态环境司法观察、生态法文化与价值、农村生态环境法律问题等方面,大体上与生态环境法治的内涵外延相契合。
河南经济新常态的法治保障 电子书
本书紧紧围绕河南省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在法治领域所面临的新情况与新挑战展开讨论,为读者揭示依法治国、中原新常态的具体概念与相互关系,进而引导读者了解和探索依法治国是如何促进河南省向经济新常态的转变及依法治国又可为中原经济新常态提供怎样的保障的。书中还针对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农村生态保护以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
依法治国 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是专门为读者组织编写的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理论读物,本系列丛书紧紧围绕十八大精神,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引导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理论和制度,引导读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