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现象学通论

纯粹现象学通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奠基之作,在胡塞尔的著作中占有首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本书对现象学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解说。其中胡塞尔意识的结构分析在他的作品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作者简介

作者埃德蒙德・胡塞尔,德国犹太人,著名哲学家和现象学的奠基人。1859年生于普罗斯尼茨,1876年毕业于奥尔缪兹城的德国公学,以后在莱比锡、柏林、维也纳等大学先后学习过物理学、天文学、数学。他十分注重寻找他所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根据。为此,他从天文学转向数学,又从数学转向逻辑学,最后确定效力于哲学。胡塞尔生前发表的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中译者序

第五版编辑前言

编者导言

1

2

3

4

5

导论

第一编 本质和本质认识2*

第一章 事实和本质3

§1 自然认识和经验4

§2 事实。事实和本质的不可分离性

§3 本质看和个别直观14

§4 本质看和想象。独立于一切事实认识的本质认识20

§5 本质判断和具有本质普遍正当性的判断22

§6 某些基本概念。普遍性和必然性26

§7 事实科学和本质科学29

§8 事实科学和本质科学间的依属关系

§9 区域和区域本质学34

§10 区域和范畴。分析的区域及其诸范畴40

§11 句法对象和最终基底。句法范畴44

§12 属和种46

§13 一般化和形式化48

§14 基底范畴。基底本质和tode ti(此处这个)54

§15 独立的和非独立的对象。具体项和个别项56

§16 实质领域中的区域和范畴。先天综合认识57

§17 逻辑考察的结论61

第二章 自然主义的错误解释64

§18 批评讨论的导论

§19 经验和原初给与行为的经验主义同一观69

§20 作为怀疑论的经验主义78

§21 唯心主义一方的含混性79

§22 被指责为柏拉图实在论。本质和概念82

§23 观念化作用的自发性。本质和虚构

§24 一切原则之原则90

§25 作为自然科学家的实践中的实证论者和作为实证论者的反思中的科学家93

§26 独断论态度的科学和哲学态度的科学94

第二编 现象学的基本考察96

第一章 自然态度的设定及其排除97

§27 自然态度的世界:我和我周围的世界

§28 cogito(我思)。我周围的自然世界和我周围的观念世界104

§29 “其他的”自我主体和主体间的周围自然世界108

§30 自然态度的总设定

§31 自然设定的彻底改变。“排除”、“置入括号”111

§32 现象学的epoche(悬置)

第二章 意识和自然现实126

§33 关于作为现象学剩余的“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的预备说明

§34 作为主题的意识本质135

§35 作为“行为”的我思。非实显性变样

§36 意向性体验。一般体验147

§37 我思内部纯粹我的“指向性”和把握的审视151

§38 对行为的反思。内在的和超验的知觉159

§39 意识和自然现实。“素朴”人的理解165

§40 “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机体上所与的事物,作为“物理真实”的“纯显相”171

§41 知觉的真实构成及其超验客体176

§42 作为意识的存在和作为实在物的存在。诸直观方式间的原则区别

§43 对基本错误的阐明

§44 超验物的纯现象存在,内在物的绝对存在185

§45 未被知觉的体验,未被知觉的现实194

§46 内在知觉的不可怀疑性,超验知觉的可怀疑性197

第三章 纯粹意识区域205

§47 作为意识相关物的自然世界206

§48 我们之外的世界的逻辑可能性和事实上的悖谬

§49 作为世界消除之剩余的绝对意识214

§50 现象学态度和作为现象学领域的纯粹意识

§51 先验预备考察的意义

注 释229

§52 补充。物理物和“显相的未知原因”230

§53 有生命物和心理意识234

§54 继续。偶然和相对的超验心理体验,必然和绝对的超验体验

§55 结论。一切实在都是通过“意义给与”而存在的。非“主观唯心主义”238

第四章 现象学还原242

§56 关于现象学还原范围的问题。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

§57 关于排除纯粹自我的问题243

§58 被排除的超验者上帝246

§59 本质事物的超验性。排除作为普遍科学的纯粹逻辑247

§60 排除实质—本质性学科254

§61 关于现象学还原系统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62 认识论的预备性说明。“独断论”态度和现象学态度261

注 释266

第三编 关于纯粹现象学的方法和问题267

第一章 方法的预备考察268

§63 方法考察对于现象学的特殊意义

§64 现象学者的自我排除270

§65 现象学对本身的自反关涉

§66 明晰所与物的忠实表达。单义的词语271

§67 阐明的方法。“所与物的近距”和“所与物的远距”273

§68 真正的和非真正的明晰度。正常性阐明的本质276

§69 完全明晰的本质把握方法280

§70 在本质阐明方法中知觉的作用。自由想象的优先性282

§71 关于一门体验描述本质学的可能性问题284

§72 具体的、抽象的,“数学的”本质科学

§73 现象学问题的应用。描述和精确规定292

§74 描述科学和精确科学294

§75 现象学作为有关纯粹体验的描述性本质学说299

第二章 纯粹意识的一般结构305

§76 以下研究的主题

§77 反思作为体验领域的基本特性。反思中的研究309

§78 关于体验反思的现象学研究

§79 批评附言。现象学和“自我观察”的困难319

§80 体验与纯粹自我的关系325

§81 现象学时间和时间意识

§82 继续。三重体验边缘域,同时作为体验反思的边缘域336

§83 作为“观念”的体验流的把握342

§84 作为现象学首要主题的意向性344

关于术语

§85 感性的hyle(质素),意向性的morphe(形态)346

§86 功能问题351

注释

第三章 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359

§87 预备说明360

§88 真实的和意向的体验成分。意向对象362

§89 意向对象的陈述和现实陈述。心理领域内的意向对象366

§90 “意向对象的意义”,“内在客体”与“现实客体”间的区别

§91 扩展到最广的意向性领域372

§92 按意向作用角度和意向对象角度的注意的变化374

§93 过渡到较高意识领域中的意向作用—意向对象结构378

§94 在判断领域内的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379

§95 在情绪领域和意志领域中的类似区别389

§96 过渡到其他各章。总结

第四章 关于意向作用—意向对象结构的一系列问题391

§97 作为真实体验因素的质素的和意向作用的因素,作为非真实体验因素的意向对象因素

§98 意向对象的存在方式。意向作用的形式理论。意向对象的形式理论

§99 在呈现和再现领域中的意向对象核心及其特性397

§100 在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中表象的本质法则的层级结构

§101 诸层级的特性。不同种类的“反思”

§102 过渡到特性说明的新领域

§103 信念特性和存在特性403

§104 作为变样的信念样态

§105 作为信念的信念样态,作为存在的存在样态

§106 肯定和否定及其意向对象相关项412

§107 重复的变样

§108 意向对象的特性不是由反思规定的415

§109 中性变样417

§110 中性化意识和理性的判定。假定421

§111 中性变样和想象425

§112 想象变样的可重复性。中性变样的不可重复性

§113 实显的和潜在的设定430

§114 关于设定的潜在性和中性变样的继续讨论433

§115 应用。扩大的行为概念。行为实行和行为引动441

§116 过渡到新的分析。有根基的意向行为及其意向对象相关项445

§117 有根基的设定和中性变样学说的结论。设定的一般概念

§118 意识综合。句法形式459

§119 多设定行为向单设定行为的转换

§120 综合设定领域内的设定性和中性465

§121 情绪领域和意志领域内的信念句法467

§122 被分节联结的综合的实行样式。“主题”469

§123 作为综合行为实行样式的含混性和清晰性471

§124 “逻各斯”的意向作用—意向对象层次。意指和意义472

§125 逻辑表达领域中的实行样态和阐明方法

§126 表达的完全性和普遍性479

§127 判断的表达和情绪意向对象的表达

第四编 理性和现实482

第一章 意向对象的意义和与对象的关系483

§128 导论

§129 “内容”和“对象”,作为“意义”的内容

§130 关于“意向对象之意义”的本质界定

§131 “对象”,“在意向对象意义中可规定的X”

§132 作为在其充实性样式中的意义核

§133 意向对象的命题。设定的和综合的命题。在表象领域中的命题

§134 命题逻辑的形式理论493

§135 对象和意识。向理性现象学的过渡

第二章 理性的现象学502

§136 理性意识的第一基本形式:原初给与的“看”

§137 明证与洞见,“原初的”和“纯粹的”明证,直陈的和确真的明证506

§138 充分明证与不充分明证

§139 各种理性的交织。理论真理,价值真理,实践真理510

§140 确证。无明证的证明。设定的洞见和中性的洞见的等价性511

§141 直接的和间接的理性设定。间接明证513

§142 理性设定和存在515

§143 充分的物所与性作为康德意义上的观念

§144 现实和原初给与的意识:最终的规定

§145 关于明证现象学的批评考察

第三章 关于理性理论问题系列的一般性层级523

§146 最一般性的问题

§147 问题的分化。形式逻辑学,价值学和实践学525

§148 形式本体论的理性理论问题529

§149 区域本体论的理性理论问题。现象学构成的问题

§150 继续。作为先验论导引的物区域

§151 物的先验构成的层次。补充537

§152 从先验构成问题向其他区域的扩展

§153 先验问题的完全扩展。研究的分类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关于本书头三版版面形式改变的附注

中译本附录

引 言

1

2

3

4

5

6

7

法译本译者导言

法译本注释

第一编

第二编

第三编

第 四 编

中译者术语解释

一、意识与现实(Bewuβtsein u.Wirklichkeit)

二、我思结构(struktur d.Cogito)

三、行为(Akt)

四、意向作用—意向对象结构(noetisch-noematische Struktur)

五、构成性(Kostitution)

六、表达与意义(Ausdruck u.Bedeutung)

七、明证(Evidenz)

八、观念与本质(Idee u.Wesen)

九、时间性(Temporalität)

十、几个基本概念

德、法、英、中现象学用语对照表

纯粹现象学通论是201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得书感谢您对《纯粹现象学通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道学通论(2018年修订版)(全2册) 电子书
《道学通论》最早是应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院士之嘱写出来的,探讨了道学的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介绍了道学的养生方术,探索了道学方术中的科学内涵,并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证了历代道书的规模,道经出世情况和《道藏》编撰史。全书共分六篇,即道学篇、道教篇、方术篇、丹道篇、道藏篇、创新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汤一介、黄心川、叶秀川三位先生分别为本书写的序,及道学篇、道教篇、附录(创新篇);下编包括方术篇、丹道
意识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关于现象学运动的若干研究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间所发表的研究现象学运动的主要论文,体现了作者对现象学运动的一种认识。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胡塞尔毕生追求严密科学的哲学,试图以内在建构的纯粹意识作为本体论的基础;而现象学运动的继承者更多坚持纯粹意识的超越性,力图以胡塞尔晚年关于意识与世界关系的思考,重建现象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现象学运动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对话的基础。
黑格尔的政治神学:《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释义 电子书
本书以政治神学作为解释路径,勾勒出一个“政治神学家”黑格尔的形象,选取了作为黑格尔思想成熟标志的《精神现象学》与作为其政治思想成熟标志的《法哲学原理》作为解读对象,通过细腻、深刻、扎实的文本分析,一方面梳理黑格尔体系的逻辑,一方面循着黑格尔的逻辑检验黑格尔对其所继承的西方文明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体系的分析与反思,最终在此基础上对黑格尔体系的得失做出一定的评价。
被讨厌的勇气 电子书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三季专题解读,一套强人的生活哲学。
洞见 电子书
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之作。 用现代进化心理学理论印证佛学观点,前SUO未有的洞见之书,颠覆认知。上市后得到各界热议、好评,位居《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蕞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罗伯特·赖特,全球百位蕞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作品曾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蕞佳图书,被《财富》杂志列为“有史以来蕞具智慧的75本专业书籍”之一。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开课解读;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推荐。 简体版还未上市前,就已在国内各界引起轰动。樊登博士案头书,重磅推荐作品;“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专门开课解读;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第一推荐必读。 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本书所能解决的问题与每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幸福感、爱情、友情、性,以及抑郁、焦虑等情绪。教会我们通过冥想和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更智慧,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