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乡村振兴的真实中国经验;青年学者潘家恩十年脚步和汗水写成,一部充满温度的乡村建设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突破传统叙述框架,以“实践者-研究者”为独特视角,利用研究者长期参与当代乡村建设一线实践的经历,以整体性视野打破历史与当代实践在时空与叙述上的割裂,将20世纪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及现代化、全球化等宏观背景结合起来,重新梳理乡村建设的逻辑起点与百年脉络,系统展现不同时期各种形式乡村建设的整体面貌,并对其背景脉络、经验机制、困难张力等进行分析与反思。
与此同时,在写作方法上尝试融合人文与社科两种风格,把书写者的事实在场、动态存在与话语权力还原为乡村建设整体脉络的组成部分,在经验与时代、自我和他者的密切结合与互动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以打开主流视野所遮蔽的多元角度与丰富空间。
作者简介
作者潘家恩,1981年生于福建宁德,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常务理事、《卢作孚研究》副主编等。自2001年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至今已有二十年,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西南区域统筹。在Cultural Stud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台湾社会研究季刊》《开放时代》《人民日报》等处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乡村建设脉络机制研究”等课题,联合主编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序一 直面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经验
序二 “另一个世界就在这里”
推荐语
导论 为何说与怎样讲
小引:皮鞋与布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思想资源
三、 特点方法
第一章 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
小引:农民的“需求”
一、 他毁+自毁:乡建视野下的百年激进
二、 百年乡村破坏:激进化的后果与动力
三、 作为回应与探索的百年乡村建设
四、 小结
第二章 脱嵌之后: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与现实空间
小引:另一种真实
一、 乡土社会的保护与重建
二、 乡村建设的多重源起
三、 案例讨论:社会生态农业的兴起
专栏2.1: 一个支农队员眼中的“乡建时代”
四、 小结
第三章 从自发到自觉:乡村建设的思想资源与曲折实践
小引:熟悉却陌生
一、 大变动时代的自觉
专栏3.1: 传承与创新
二、 悖论性展开
三、 案例讨论:“再乡土化”的教育探索
专栏3.2: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农民培训
四、 小结
第四章 不只建设乡村:乡村建设的形态、原则与内容
小引:从“近”到“进”
一、 群体性存在与多样化生存
专栏4.1: 延安的乡村建设实践
专栏4.2: 全国乡村建设部分机构列表(1926—1937)
二、 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 案例讨论:当代乡村建设五大体系
专栏4.3: 国立中山大学乡村服务实验区公约、大学生支农队纪律歌
专栏4.4: 从“哭着维权”到“笑着乡建”
四、 小结
第五章 多重回嵌:乡村建设的目标与内涵
小引:盲点、中立与敏感
一、 重建整体性视野
二、 回流与回嵌
专栏5.1: 从“土匪窝”到“新中国缩影”
三、 案例讨论:整体视野下的当代农民合作实践
专栏5.2: 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
专栏5.3: 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的发展历程
四、 小结
第六章 张力之中:乡村建设的矛盾与限定
小引:谁的“纠结”?
一、 “众目睽睽”与“左右为难”:乡村建设的批评
二、 多重之“难”
专栏6.1: 外部主体与乡土社会: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新都试验”
专栏6.2: 穿越“象牙塔”与“泥巴墙”:刘老石的故事
专栏6.3: “铁钩”与“豆腐”:梁漱溟20世纪50年代的曲折思想
三、 案例讨论:当代乡村建设生态实践的“力”与“困”
四、 小结
第七章 艰难的突围:乡村建设的认知坐标与“反向”实践
小引:我是农民吗?
一、 刻板化与浪漫化:理解乡村建设的双重障碍
专栏7.1: 从“返乡书写”到“书写返乡”:当代乡村建设的文化实践
二、 案例讨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传媒建构
三、 行知新坐标:“反向”中的“返乡”
四、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小引:回到根本
一、 何谓乡村建设
二、 几点讨论
专栏8.1: 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一览表(1987—1997)
专栏8.2: 全球化危机与亚洲、拉丁美洲的乡村建设
三、 不足·待续
参考文献
后记:不是辩护的理解
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潘家恩。
得书感谢您对《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