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论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
内容简介
论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首先概括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总的面貌,对其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如“正论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首先概括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总的面貌,对其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如“正史”撰述的兴盛、“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等,然后详细介绍和评论了这个时期产生的十三部“正史”,对这个时期史学发展的某一重大转折、某一显著创新、某一时代特点进行了阐释,并对刘知的《史通》和杜佐的《通典》进行了论述,综述了这个时期的史学在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方面的成就。
作者简介
作者瞿林东,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
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六卷本《中国史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书,主编《历史·现实·人生系列》(七种)《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系列》《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年刊)。撰有《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統和当前发展趋势》、《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等论文、评论20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形势与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节 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形势
一、朝代频繁更迭和隋唐的统一
二、民族、门阀、中外交流
第二节 史学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直书与曲笔的斗争
四、转折与创新
第二章 “正史”撰述的兴盛
第一节 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第二节 《续汉书》和《后汉纪》的思想特点
一、司马彪与《续汉书》
二、袁宏与《后汉纪》
第三节 范晔《后汉书》的成就
一、范晔撰《后汉书》
二、范晔的历史形势观和社会伦理观
三、《后汉书》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野
四、《后汉书》史论的境界
五、《后汉书》在史学思想上的两个特点
六、范晔历史思想的局限性
第四节 陈寿《三国志》的特点
一、《三国志》在历史编纂上的特点
二、陈寿的历史思想
三、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第五节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史撰述
一、沈约和《宋书》
二、《宋书》志的成就
三、萧子显和《南齐书》
四、魏收《魏书》及其特点
五、魏收《魏书》与门阀势力
六、魏收《魏书》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重大变局
一、关于私人撰写国史的禁令和隋朝修史的失误
二、“《汉书》学”的兴起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
一、关于撰写前朝史的认识
二、历史意识的增强和皇家史馆的设立
三、令狐德棻和唐初史学的兴盛
第三节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一、五代史纪传的成书
二、《隋书》的历史思想
三、《五代史志》的历史价值
第四节 唐修《晋书》及其历史意义
一、唐太宗的《修晋书诏》及其对诸家晋史的评论
二、唐修《晋书》是一部完整的晋朝史
第五节 《南史》和《北史》
一、李大师的南北史观念
二、李延寿撰《南史》、《北史》
三、《南史》、《北史》的历史编纂思想
四、《南史》、《北史》的历史影响
第六节 “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
第四章 通史、地方史和民族史
第一节 通史撰述不断增多的趋势
一、南北朝时期的通史撰述——《科录》和《通史》
二、唐代史家的纪传体通史和传记体通史撰述
三、唐代史家的编年体通史撰述
四、唐代史家的典制体通史和文征体通史撰述
五、通史撰述复兴的意义
第二节 地方史和民族史撰述
一、地方史撰述
二、民族史撰述及其历史价值
第三节 地理书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一、《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
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第五章 谱牒之学的显要地位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谱牒之学
一、门阀重谱牒之书
二、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
三、谱学之弊
第二节 唐代的谱牒之学
一、谱学在唐代的兴替
二、唐代谱学与士庶斗争及社会风气
三、家史与别传
第三节 礼书的纂修
第六章 起居注、实录、国史及会要
第一节 两晋南北朝起居注的撰写
第二节 唐修实录的成就
一、唐修实录的几个特点
二、韩愈《顺宗实录》的历史价值
第三节 唐代的国史
一、唐国史的修撰
二、吴兢和唐国史
三、韦述、柳芳与唐国史
第四节 会要体史书
一、苏冕撰《会要》
二、《会要》的面貌
三、苏冕的史识
第七章 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
第一节 魏晋至唐初史学批评的演进
第二节 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一、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第三节 刘知幾的“史才三长”思想和史学功用论
一、史才、史学、史识
二、史学的审美要求
三、史之为用,其利甚博
第四节 刘知幾史学思想的局限
一、《六家》、《二体》未能包举百代史学
二、三志并非“为志者所宜先”
三、名实、体例和史识
第八章 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通典》
第一节 杜佑所处的时代和《通典》的宗旨
一、杜佑所处的历史时代
二、《通典》的撰述宗旨
三、《通典》的社会历史思想
第二节 《通典》在历史编撰上的创新
一、关于立分门
二、关于主会通
三、重视前人的论议得失
第三节 《通典》撰述的逻辑方法
一、《通典》之宏观考察的逻辑方法
二、《通典》之微观考察的逻辑方法
第四节 杜佑史论的特色及理论价值
一、序和论
二、说、议、评的区别
三、“不可将后事以酌前旨”的方法论原则
四、史学批评
五、人物评价及其他
第五节 《通典》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
第九章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第一节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
第二节 史注的突出成就
第三节 文献整理,总集、类书和历史笔记
第四节 历史文献学思想的不断丰富
一、关于历史文献价值的认识
二、关于文献学史的思想
三、关于史注的见解
四、唐代君臣对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视
第十章 历史思想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第一节 历史思想发展大势
第二节 关于天人关系之认识上的突出进步
第三节 历史人物评价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
一、历史形势与历史人物
二、《人物志》的理论价值
第四节 关于君主的评价及其理论上的探讨
一、关于君主的评价
二、虞世南与《帝王略论》
三、唐太宗与《帝范》
第五节 历史认识与治国论的丰富
第六节 兴亡之辩中的方法论
第七节 民族观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
第八节 关于国家起源和历史进程的新认识
第十一章 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第一节 史学思想的重大发展
一、发展大势及主要问题
二、史传通议和史学通论
三、史学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第二节 关于史学与经世致用及政治决策的认识
一、史学家对政治的关注
二、史学与经世致用
三、政治家的史学自觉
四、史学自觉对政治实践的意义
第三节 史学批评意识的提升
一、关于对修史制度的审视
二、关于史学批评之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认识
第四节 体裁、求真、良史相统一的思想
一、重视体裁的优良传统
二、体裁、求真和良史的统一
第五节 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
一、史家多用比较之法
二、《帝王略论》的历史比较方法
三、历史比较的意识和历史比较的标准
后记
《南史》和《北史》
一 时代和作者
从“索虏”和“岛夷”的称谓说起
历史的转折和李大师的著述之志
李延寿的史学事业
二 李延寿撰《南史》和《北史》
“始末修撰,一十六年”
简要而贯通的南北朝史
令狐德棻和《南史》、《北史》
三 《南史》、《北史》在编撰上的特点
通史的体例
家传的形式
互见的方法
四 《南史》、《北史》中南北统一的历史思想
从“南北分隔”到“胡越一家”
南北交兵不详载
通观全局,直书其事
五 《南史》、《北史》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
“二史”与“八书”的比较
唐人和宋人的评价与研究
明人和清人的研究与评价
近人的看法
简短的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出版说明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第六卷)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瞿林东。
得书感谢您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第六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