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哲学与时代》是陕西师范大学学术集刊,汇集哲学、政治、经济交叉领域前沿成果,促进多元讨论。
内容简介
《哲学与时代》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2019年创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担任主编,设置的主要栏目涉及关学研究、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哲学传统研究、专题讨论、随笔与访谈、动态与书评等。《哲学与时代》汇集哲学、政治、经济交叉领域学者的前沿成果和核心思想,试图成为实现政研结合的综合型学术平台,以提升和发挥西北区域哲学的优势特点,促进哲学与政治讨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参与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和特定时代精神之形塑。为关注于时代精神的哲学讨论提供一个规范的、高水平的、权威的交流平台;发表一系列原创性、开创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主编寄语 “公共性时代”的哲学自觉及其话语建构的努力
张载千年诞辰纪念专稿
“芭蕉心尽展新枝”
一
二
三
四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成立
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成立的贺信
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方克立先生贺信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郭齐勇教授贺信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尤西林先生的贺信
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委员会会长欧阳祯人先生的贺信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先生的贺信
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的祝贺信
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吴震先生的贺信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先生的贺信
北京明德书院院长张顺平先生贺词
中华孔子学会贺信
中华文化促进会书院联盟贺信
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组委会贺信
中国文化书院贺信
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产业创新发展工作委员会贺信
禅宗及美学研究
禅与现代人的主体性
一 禅:方法与困难
二 现代人的问题:“罔”
三 慧能面临着与现代人相同的问题:禅宗革命
四 禅:置身于主体性哲学思潮中
五 主体性:实践论的人文本体论
六 向现代人显示其主体性魅力的禅
七 走向未来
禅宗何以成为美学?
消费时代艺术伦理的审美逻辑
一 艺术创作伦理:审视消费时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 艺术市场伦理:反思艺术价值与资本意志的逻辑关系
三 艺术批评伦理:艺术伦理与道德批判的差异
论审美范畴的生成
一 在介休发现“热闹”
二 审美范畴体系结构解析与“热闹”中的时空观
三 世界、风格与范畴:审美范畴形成逻辑试探
四 一和多:风格与世界
中国审美公共性的现代起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研究
一 在知性秩序与自由心性之间:现代中国审美公共性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二 公共性:对革命、启蒙话语及其政治美学的超越——议题研究的现状与研究的可能
三 公共性的古今分判和审美公共性在中国现代美学的诸种面相及其反思——议题研究的目标和纲要
四 进一步的美学思考:由实体哲学转向间性哲学的反思
心性治理与伦理学研究
从“主静”到“体仁”
一 罗念庵学术思想的演变与分期
二 由“径认见在良知”到“认同归寂”
三 由“主静”到“体仁”
四 罗念庵良知工夫论的意义
家风教养与友善建设的伦理探究
一 “家”的文字起源和家风家训的承传熏化之功
二 国人的“家园”意识和“思乡”情结
三 传统家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回溯与现代承继
西方现代哲学研究
费希特的理性关系与荷尔德林的难点
胡塞尔思想中“身体隐秘”的再发掘
一 胡塞尔思想中的身体“疑惑”:被排除的身体
二 来自现象学还原方法的肯定:具身化主体
三 先验自我悖论阐明中的推进:先验的身体
四 结语
科技哲学研究
普鲁姆德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探析
一 “二元论”:理性与自然的对抗
二 理性的殖民化与自然的命运
三 机械自然观与自然的祛魅
四 深生态学对“无差异论”的误置
五 意义及评价
科技决策中的公共知识生产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科技决策中的公共知识及其属性
三 公共知识的生产及其生产体系
四 结论与展望
城乡社会研究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地方立法现状、经验与发展
一 引言
二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地方立法扫描
三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地方立法经验
四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地方立法发展
五 结语
从“脱嵌”到“嵌入”:个体化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分析
一 研究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二 农村社会的变迁及农业人口的“脱嵌”
三 “去传统化”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多重风险
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城市“嵌入”
五 简短的总结与讨论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合约风险及治理机制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政治嵌入与合约治理:一个分析框架
三 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约风险及其“制度脱嵌”机制
四 政治嵌入与利益重构:农业合约的政府治理机制
五 结论与讨论
《哲学与时代》征稿函
哲学与时代(第2辑)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袁祖社。
得书感谢您对《哲学与时代(第2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