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深刻揭示了研究创新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本源。
内容简介
近代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持续的科技革命史。在科学技术加速涌现、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科技创新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国家战略性力量。然而,这也是难度最大的人类活动。如何构建研究创新生态,如何领导卓越研究机构,如何培育杰出研究人才,如何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美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无疑是世界的标杆。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院士和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杰出科学家杰夫里·颐年·曹的力作。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几十年的丰富科研实践和研究机构管理经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深刻体会和研究思考,撰写了这本书。
本书通过对历史上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和技术进步实例的分析,从多学科视角(科技史、科技哲学、科研政策与管理、进化生物学、复杂性科学、物理科学、经济科学等)对研究与创新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科学的阐述。
作者简介
作者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Venkatesh Narayanamurti),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在固体电子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政策研究领域均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他曾任贝尔实验室固态电子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和主任(1968—1987)、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究副总裁(1987—199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程学院院长(1992—1998)、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创始院长(1998—2008)、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首任物理学院长(2003—2006)、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科学、技术和公共政策项目主任(2009—2015)。
他已经积累了超过14000次谷歌学术引用,他的谷歌学术h指数为59。2018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阿瑟-布埃切奖,“以表彰他对凝聚态物理学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工业界、学术界和国家实验室多学科研究的远见卓识的领导,从而产生了研究和工程进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专家推荐
推荐序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引言
第一章 “技术-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协同进化
第一节 “技术-科学”知识库集合:S与T
一、科学:事实及其解释
二、技术:功能及实现功能的形式
三、文化:S和T的选择压力
第二节 “技术-科学”知识的增长:S和T
一、工程方法的三种机制
二、科学方法的三种机制
第三节 S和T的循环:晶体管和微波激射器/激光器
一、晶体管
二、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
第四节 本章回顾
第二章 错综复杂的“问题-答案”发现之舞
第一节 问题与答案的网络:Q和A
一、网络是层级结构的:问题和答案的嵌套
二、网络是模块化的:促进利用和探索
三、知识网络是互联的:一个自我强化的“无缝网络”
四、层级结构上下的相似性:“多者异也”
五、层级结构上下的差异性
第二节 发现新的问题和答案:Q和A
一、现有可能性
二、邻近可能性
三、下一个邻近可能性
第三节 Q和A的循环:狭义相对论和iPhone
一、狭义相对论
二、iPhone手机
第四节 本章回顾
第三章 知识进化的间断平衡:意外与巩固
第一节 范式作为意外和巩固的介导
一、范式作为样板
二、范式作为脚手架
三、意外与巩固作为对相信或怀疑的否定与证实
四、贯穿“技术-科学方法”的意外和巩固
五、意外和巩固作为探索与利用
第二节 意外与巩固的相互孵化
一、意外孵化巩固
二、巩固孵化意外
第三节 意外与巩固的循环:人工照明技术
一、油灯照明
二、燃气照明
三、电力照明
四、固态照明
第四节 本章回顾
第四章 如何培育卓越研究
第一节 将组织、资金和治理与研究协调一致
一、投资研究是为了实现元目标,而非仅仅是实现一般目标
二、研究与开发:隔离但不孤立
三、将整块资金分配给研究人员,而不是给项目
四、领导力
第二节 拥抱“技术-科学”整体探索的文化
一、T既引领S,也跟随S:超越布什
二、启发类型不是影响力的有效指标:扩展巴斯德象限
三、拥抱“答案-发现”和“问题-发现”:超越海尔迈耶
四、科学方法不仅仅是假设验证:超越波普尔
五、拥抱知情反叛:超越同行评议
第三节 以关爱与责任培育人才
一、招募、聘用和指导
二、对研究负责
第四节 本章回顾
后记 科技革命重塑人类社会
致谢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科技革命的本源:如何培育卓越研究与创新是2024年由中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 文卡特希·那拉亚那穆提。
得书感谢您对《科技革命的本源:如何培育卓越研究与创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