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全面解读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深刻剖析货币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内容简介
中央银行虽然在17世纪就已诞生,但它的全局重要性自1973年人类社会进入纯粹信用货币时代才真正突显。现代中央银行首先是政策的银行,其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经济稳定未必意味着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不仅要调控经济周期,还要调控金融周期。
本书从宏观调控思潮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两条主线出发,比较分析全球主要央行的理论与政策实践,并同中国国情和中国央行实践相结合,提出现代中央银行本质上是要与市场、公众进行信心的博弈。
危机后,各主要央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等非常规工具,虽力挽狂澜,但书中概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这类政策工具“易进难退”,且边际效果递减,容易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和声誉,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央行应珍惜并用好常规的政策空间,统筹好货币和信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本书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可读性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经济学者乃至大众读者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及其运作都大有助益。
作者简介
作者缪延亮,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2008—2013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曾一线参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助工作。2013年起就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任外汇局局长高级顾问,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研究主管、首席经济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宏观策略与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发表过多篇中英文政策报告和学术论文,2016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现代中央银行50年
一、 2008年危机前关于现代中央银行的共识
二、 危机以来现代中央银行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三、 现代中央银行的中国特色
四、 现代中央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五、 现代中央银行的国际视角
六、 现代中央银行的出路:从最后贷款人到最终做市商
第一章 央行为何重要?
一、 高通胀的成本
1. 预期到的通胀的成本
2. 没有预期到的通胀的成本
二、 经济周期波动的成本及其争议
三、 宏观调控的理论思潮和实践选择
四、 央行是信心的博弈
第二章 央行的起源、演变和文化
一、 主要央行的起源及其特点
二、 央行职能的演变
三、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和工具演变
四、 央行资产负债表及其变迁
五、 央行的文化及其变迁
第三章 货币政策的框架、工具和规则
一、 宏观经济学的三个方程
二、 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三、 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四、 利率规则与通胀稳定
五、 不确定性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
第四章 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与实践
一、 从利率到货币条件
1. 传统利率渠道
2. 汇率渠道
3. 其他资产价格渠道
二、 信用的观点
4. 传统银行信贷渠道
5. 风险承担渠道
6.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7. 居民资产负债表渠道
三、 打开黑箱
四、 量化宽松政策下的新渠道
五、 中国实践
六、 对现代中央银行的启示
第五章 央行的独立性
一、 央行的政治独立性
1. 央行独立性的定义与衡量标准
2. 为什么政府愿意给央行独立性?
3. 为什么央行需要独立性?
4. 央行独立性不是“免费的午餐”
二、 央行的市场独立性
1. 央行与市场从对手到相互依赖
2. 央行需要聆听但不是服从市场
3. 央行没有水晶球,也会犯错
4. 保持央行的市场独立性以防范道德风险
第六章 利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践
一、 利率决定的争议和混淆
二、 长端利率下行的归因
三、 中性利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证
1. 经典模型中中性利率的决定
2. 中性利率的估计方法
3. 对不同估计方法的讨论
四、 中性利率下行的归因
1. 潜在增速下行拉低中性利率,但数量关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 投资偏好下降压低中性利率
3. 储蓄偏好上升压低中性利率
五、 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影响
六、 低利率环境持续及应对
第七章 量化宽松的挑战与出路
一、 量化宽松成为货币政策新常态
二、 量化宽松的定义
三、 量化宽松的传导渠道
1. 量化宽松理论上的传导渠道
2. 对量化宽松传导渠道的实证检验
四、 量化宽松传导效果的评估
1.文献关于量化宽松对利率与宏观经济影响的评估
2. 量化宽松效果评估的一般性框架
3. 量化宽松的边际效果递减
五、 量化宽松的成本分析
六、 量化宽松的出路
第八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条件
一、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产生
二、 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及生效条件的理论分析
三、 结构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及生效条件的实证分析
1. 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否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及贷款利率?
2. 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否提振信贷增速?
3. 供给和需求端资产负债表质量如何影响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四、 总量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权衡取舍
第九章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
一、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1. 存款准备金率
2. 公开市场操作
3. 再贴现/再贷款
4. 创新型工具
三、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特点
四、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的问题
1. 货币市场分割,流动性分层明显
2. 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之间的隐性利率双轨制
3. 信用市场分割
五、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
六、 总结与反思:多目标、多工具和多重约束
第十章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
一、 什么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1. 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衍生品市场仍待完善
2.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与市场利率脱钩
二、 完善利率传导:LPR改革的作用
三、 货币政策传导仍有待疏通:2020年案例
四、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根本仍在结构性改革
五、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的“四平衡”
第十一章 央行沟通的理论与实践
一、 央行沟通的内容与方式
二、 央行为什么要与金融市场沟通?
三、 央行预期管理的边界在哪里?
四、 央行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1. “六平衡原则”与一般经验策略
2. 央行日常沟通中,“透明”一定是占优策略吗?
3. 我国央行沟通的挑战和建议
五、 预期管理为什么这么难?
第十二章 金融周期、宏观审慎与跨周期调节
一、 货币中性之辩
二、 金融周期的含义及特征
三、 货币政策与金融周期
1. 货币政策催生金融周期
2. 金融周期改变货币中性
3. 影子银行与金融周期
4. 金融周期对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四、 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及其作用
五、 “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协调
1. “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调配合
2. 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的跨周期调节
3. 我国“双支柱”调控的具体实践
第十三章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
一、 什么是金融危机?
二、 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
1. 金融的内生不稳定性
2. 监管的碎片化
3. 想象力的匮乏
4. 长期繁荣带来的自满
5. 危机自我加强的循环很难打破
6. 危机的终极根源在于人性
三、 如何应对危机?
四、 从最后贷款人到最终做市商
第十四章 汇率的决定及制度选择
一、 汇率的特点
二、 汇率的本质
三、 汇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践
四、 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与实践
五、 利率、汇率与中国跨境资本流动
六、 理性看待外汇市场波动
第十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良与革命
一、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体系
1. 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
2.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体系
3.美元安全资产的地位为何无可替代?
二、 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
1.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矛盾
2.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协调矛盾
3. 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充分矛盾
4.美元霸权和美元武器化问题
三、 俄乌冲突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四、 国际货币体系何处去?
1. 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方向
2. 人民币的机遇与挑战
五、 总结
第十六章 后危机时代央行的十大争议
后记
参考文献
信心的博弈: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是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作者缪延亮。
得书感谢您对《信心的博弈:现代中央银行与宏观经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