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断代史系列,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几代编辑接力半个世纪完成的一套系统工程,汇聚了国内各断代史研究领域久负盛名的权专家与实力派学者的力作,各分卷著作在各自领域中至今均被公认为不可替代的权之作,堪称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的姐妹篇,可谓断代体裁的完璧之作。
其中先秦部分的五部著作以可靠的资料和数十年扎实的研究为基础,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从诞生到早期发展的非凡历程,是早期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明诞生历程的权呈现。
内容简介
《中华远古史》:
《中华远古史》从中国历史的序幕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
《殷商史》:
《殷商史》的写作应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大陆虽然出版有多种如《先秦史》、《上古史》、《夏商史稿》、《商史探微》等,台湾也有《中国上古史(待定稿)》、《殷商史记》等,但大都为综合论述,尚未有一部专门的《殷商史》或《商代史》。几十年来甲骨文发现、殷墟考古的新材料层出不穷,在甲骨学殷商史领域辛勤耕耘了毕生的父亲,也到了总结自己研究成果,了却早年心愿的时候。就在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父亲竟然一病不起。令振宇无比心痛!但是这条路一定要继续走下去,强忍住悲伤,再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前行,完成这未竞的事业。
《西周史》:
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孔子就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从孔子开始,一贯推崇西周的政治文化,特别推崇西周开国君王文王和周公。孟子进一步把从尧、舜、禹、汤、文王到孔子推尊为“圣人”的传统。荀子又开始把代表西周政治文化的《诗》、《书》、《礼》、《乐》作为儒家的经典。因而西周的政治文化,包括周文王、周公等人物,影响很是深远。
《春秋史》: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大转变的时期,这是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但究竟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性质是什么?上层建筑起了哪些变化?中华民族是否已经形成等问题,各人看法分歧很大。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春秋时代有以下主要特点,也是我们贯串全书的基本看法:
(一)春秋时代已进入铁器时代
80年代的学术界一般认为战国时期中国才进入铁器时代,但80年代以来铁器不断有新的发现,各地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西周末至春秋早、中、晚期的铁制武器、工具和农具,证明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最终使春秋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青铜时代逐步过渡到铁器时代。
由于进入了铁器时代,春秋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明显的发展,农业中因铁、铜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垦荒和水利事业的进步。手工业因铁器工具的应用,出现了线刻、金银错等许多新的工艺。商业的发展,表现为春秋后期金属货币的广为流通,城市和私商的普遍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春秋时代的经济,无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出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
(二)春秋时代是大国争霸的时代
由于周天子东迁后王权的衰落,春秋时代由统一走向分裂,出现了各国诸侯竞相争霸的局面。先由郑庄公繻葛之战大败周桓王,一度形成郑独强的形势。接着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继齐之后晋文公城濮之战胜楚,形成了晋国的霸业,自此晋楚开始了争夺,到楚庄王胜晋,成为第三个霸主。晋灭狄后国势恢复,晋楚于是长期相持,最终出现中原维持暂时和平的局面。随着北方政局的缓和,南方吴、越进行混战,并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代至此结束。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主要是晋楚之间的长期争霸,到后期由南、北争霸变为南方吴、越争霸,这种历史重心的转移,正是春秋时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国史》:
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二千二百年以前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关键性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时期,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变革和发展;而且这种变革和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直到今天。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是不错的。这时农业生产,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工程的开发,生产技术的进步,荒地的开垦,一年两熟制的推行,农田产量很有增加,使得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得以成长。魏、秦等国先后推行按户籍“良民”身分授田的制度,规定一夫授田百亩,于是国家规模的自耕小农发展成为君主政权立国的基础。随着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各国政权组织相应地发生变革,废弃了原来由各级贵族统治的制度,开始形成以将相为首脑的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普遍地推行着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组织。战国前期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奖励农民为国家努力“耕战”,由此富国强兵,从而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战国时代这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秦汉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到近代。
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时代是七国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战国这个时代名称就是由此而来。这时战争的性质和以前春秋时代不同,春秋时代战争主要是为了争霸,这时的战争主要是为了兼并土地。同时战争方式也有变化,春秋时代的军队以“国人”(贵族的下层)为主力,乘着马车作战,人数较少,并由国君或卿大夫鸣鼓指挥,胜负常由双方用排列的车阵作战来决定,一次大战的胜负常在一二天内就分晓。战国时代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度,征发成年的农民作为主力,开始以步骑兵进行战斗,军队的人数大增。由于锋利的铁兵器的使用,特别是远射有力的“弩”的使用,已不能用车阵作战,于是广泛采用步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作战的指挥开始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兵法开始讲求,专门指挥作战的将军和兵法家因而产生。这个变化开始于春秋晚期,春秋末年已出现著名的将军和杰出的兵法家。
战国时代主动出击的国家,为了谋求战争胜利,多方争取与国参与合作,常常使用合纵连横的策略,因而有纵横家的产生,纵横家往往从中起着特定的作用。所谓纵横家,不仅参与合纵连横的游说和决策,而且十分讲求胜利的策略和权变,甚至直接参与阴谋颠覆的间谍活动,他们和兵家一样十分重视使用间谍取胜。著名纵横家一次重要的连横或合纵行动的成功,往往造成兼并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甚至造成七国之间强弱的变化。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和苏秦就曾起着这样巨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王玉哲,1913年生,河北深县人。1936至1943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及北大文科研究所(昆明)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43年至今先后受聘于华中大学、湖南大学及南开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等职。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等职。著作有《中国上古史纲》、《古集林》等书;主编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卷》等;撰有先秦史研究论文百余篇。
胡厚宣(1911—1995),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发掘和整理出土的甲骨文字。1940年后,为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学系主任。1947年,转上海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还兼任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奉调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等职。著作有《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殷墟发掘》及《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并主持编纂《甲骨文合集》,以及发表论文百余篇。
胡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杂志常务编辑、制作策划。从事中国上古史及古文字研究,整理《甲骨续补编》(甲编),著有《甲骨文与神话传说》;另发表论文近百篇。
杨宽(1914—2005),字宽正,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白鹤江镇人。曾就读于苏州中学师范科,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国文学系,师从史学大家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1936年参与上海市博物馆筹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9年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1970年又调回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1984年赴美国迈阿密定居至逝世。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秘书、古物整理处处长,上海市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第至第三届副理事长。著有《中国上古史导论》《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古史新探》《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等。
顾德融 1935年生,江苏苏州人。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60年至198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为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1987年为无锡江南大学副教授。2000年为江苏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教授。先后发表《中国古代人殉人牲者身份探析》、《我国古代的人殉和殉节》、《蠡湖和范蠡、西施》等论文三十多篇。
朱顺龙,1964年生,上海人。1981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师从胡厚宣、杨宽等先生,学习甲骨学和先秦史,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复旦大学文博学系。已发表古文字学、考古学、文物学等领域的论文几十篇,合作专著《春秋史》一部。现在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复旦大学中日书道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先秦史、古文字学、古陶瓷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相关领域的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陶瓷与中国文化》、《晋唐宋元书画珍品选》、《三峡考古丛书之一》等多种。
章节目录
《中华远古史》:
自序
第一章 原始群居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绪说
一、人类的起源
二、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第二节 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
一、元谋猿人
二、蓝田猿人
三、北京猿人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
四、北京猿人的石器和用火
五、北京猿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组织
六、其他地区猿人化石的发现
第三节 “古人”时期的文化发展
一、古人时期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体质特征
二、古人阶段人类的劳动工具和石器
三、古人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
四、古人时期的原始社会关系
第四节 “新人”时期的文化与氏族的产生
一、新人时期人类体质和文化的特征
(一)这一时期的古人类化石
(二)这一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二、新人时期原始氏族和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生
附:中国原始社会史表
第五节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原始经济生活
第二章 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第一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现
一、氏族公社的起源
二、我国境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
(一)我国境内的中石器时代的文化
(二)弓箭的出现
(三)妇女成为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
(四)新石器时代的村落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关系和墓葬制度
一、男女分区埋葬制与族外婚制
二、迁移合葬所反映的女性中心
第三节 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北方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
……
第三章 父系氏族公社
第四章 唐、虞、夏与先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上)
第五章 商王朝前期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下)
第六章 商代阶级国家的形成
第七章 商代后期奴隶的数量、“众”或“众人”的身份及商的社会属性
第八章 商代后期的经济发展
第九章 商代后期的社会组织与政治机构
第十章 商代的文化、科学与艺术
第十一章 先周族的来源及其社会发展
第十二章 周王朝的建立
第十三章 西周的政治及其发展
第十四章 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十五章 西周的衰微、灭亡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本书引用甲骨著录书目简称表
《殷商史》:
序言
篇前
一、国事概要篇
第一章 商族起源
第二章 殷商世系
第三章 商都屡迁
第四章 殷商方国
二、政治制度篇
第五章 殷王称号
第六章 殷商史官
第七章 图腾崇拜
第八章 奴隶遭遇
三、社会生活篇
第九章 农业生产
第十章 天文气象
第十一章 医药卫生
第十二章 居住环境
四、学术文化篇
第十三章 殷商文字
第十四章 宗教思想
五、工艺美术篇
第十五章 铜陶骨玉
第十六章 蚕桑纺织
……
篇后
附录 大事年表
《西周史》
《春秋史》
《战国史》
王玉哲 《中华远古史》套装是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王玉哲 《中华远古史》套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