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研究:文化视界及其他

认识论研究:文化视界及其他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博士从学问人到经济人,珍重学术生涯。

内容简介

韩愈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我有两个重要经历,都是托伟人邓小平同志的福而铭刻于心。一是参加“文化大革命”后首次高考,1977年人四川大学哲学系,1984年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90年人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完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全日制学历,成就了我人生中一段学术研究生涯。二是在南方谈话感召下,1993年博士毕业后我一头扎进深圳经济特区桥头堡罗湖区,从区委副主任科员起步开始新的职业生涯,经济特区的大环境和罗湖区的基层磨练让我不知不觉间从“读书人”蜕变成“经济人”,从“秀才”变成“硬汉”。2013年我曾出差北京,与中国人民大学时期的研究生同学聚会,许多同学都讲我去深圳丢掉学问蛮可惜的。在深圳20年了,同学见面仍不断提起我当年做学问的那些事,过去的学术生涯已然成为我人生的重要部分,值得我认真梳理珍重。1987年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刚踏出校门就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这开启了我登堂入室做学问的大门。从1987年至1995年发表论文43篇,其中国家一级核心刊物3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6篇。我的博士论文是《认识论研究的文化视界》,答辩通过后曾拆开陆续发表16篇,其他27篇论文大体仍属于认识论研究范畴。现在把博士论文和从27篇论文中遴选出来的14篇集结冠名《认识论研究:文化视界及其他》出版,并对个别引文按新版本进行了校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导论 认识论研究的文化视界

第一部分认识论研究的文化视界

第一章 传统认识论研究的科学视界(博士论文)

第一节 科学视界确立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科学视界的致思倾向

第三节 科学视界的消解

第二章 现代认识论研究的文化视界

第一节 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文化视界的界定

第三节 作为研究纲领的文化视界

第三章 我在故我思

第一节 传统与主体视界

第二节 语言、共同体与认识模式

第三节 交往实践与主体间性

第四章 回到生活世界中去

第一节 人的“生活世界”

第二节 前科学、前概念与前逻辑

第三节 生活经验

第四节 意识形态

第五章 非形式合理性

第一节 合理性辨析

第二节 价值合理性

第三节 批判合理性

第四节 历史合理性

第五节 实践合理性

第六章 保持两极张力

第一节 保持两极张力的必要性

第二节 科学与非科学的互补关系

第三节 科学与艺术的会通

第二部分认识论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和理论向度(学术论文)

二十世纪科学认识中的主体创造

论科学认识数学化的内在原因

对爱因斯坦的“内在的完备”标准的再认识

论客观相对性和主观相对性

论理论对事实的超越性

一 理论在其出发点上的自我规定性

二 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的自组织性

三 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

考察前提知识的认识论意义

消解逻辑经验主义的方略——预设前提

关于文化的一般规定

人、文化和价值

一 人、文化和价值的相关性

二 通过文化和价值理解人

三 通过人和价值理解文化

四 通过人和文化理解价值

人与自然的新对话及其文化内涵

一 人与自然的新对话

二 “参与者”的文化内涵

三 “人—自然”框架的文化内涵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

略论科学哲学化

现代语言哲学观

一 “语言学转向”

二 人是具有语言的存在

三 “语言是人的生活形式”

四 “诗是人类的母语”

论符号的认识功能

一 符号的分化功能

二 符号的内化功能

三 符号的社会化功能

四 符号的信息化功能

认识论研究:文化视界及其他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建涛。

得书感谢您对《认识论研究:文化视界及其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老子道文化研究(2019年第2辑) 电子书
本辑共收录了13篇文章,主要涉及老子与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研究、道家文本解读、道教与社会等方面内容。
佛学思想与佛教文化研究(全2册) 电子书
当代中国佛教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1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1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3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