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以“为己之学”理解荀子的思想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集中在厘清“性恶”和“诚”这两个貌似对反的概念在这种“为己之学”中的理论地位。
本书力图论证,对于求学为己的坚持,其实贯穿整个荀子思想。荀子虽然说“人之性恶”,但他却不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对于荀子来说,“人之性恶”指的就是“情欲”有天生自然的倾向支配人,使人“役于物”。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其实就是奋起人为的主动性,建构礼义法度,转化情欲,使之不但得养,更能成为伦理价值体系的一部份,此之谓“性伪合而天下治”。
“化性起伪”又同时是一种情理教育,其重点就在于通过“仁义”和“礼义”来“养心”,而“诚”既是“养心”的方法,也是“养心”有成所达致的心灵状态。“仁义”和“礼义”提供了一套价值框架以供我们理解自身的情感欲望、经历感受,并指导我们对这些情感欲望、经历感受做出思虑判断和价值选取。
在这个意义上,“仁义”和“礼义”构成了整全自我的基本结构。“诚”其实就是真诚、无自欺地面对一己的生命和自我,并通过“守仁”和“行义”来建构自我主宰、“重己役物”的整全自我,以及最终成就有意义的美好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邓小虎,香港中文学院助理教授,牛津中国研究博士毕业。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第一章 现代和为己之学
一、 现代文化的特质
二、 我为什么应该道德?
三、 儒学和己
四、 道德规范和道德主体
五、 荀子的为己之学
第二章 性恶和道德自主
一、 道德自主与性恶
二、 性恶的意涵
三、 善的根源
四、 小 结
第三章 性伪的多重结构
一、 “性”的两重定义
二、 “伪”的两重定义
三、 “性伪合”的三重结构
四、 小 结
第四章 道及礼的养和别
一、 “道”和礼
二、 道及礼的客观恒常
三、 礼的养和别
四、 情文俱尽
五、 性伪合及养别互构
六、 小 结
第五章 人伦和学者为己
一、 基本益品
二、 人伦和情感
三、 为己和人伦
四、 养欲和化性
五、 人伦和价值追求
六、 小 结
第六章 伪者文理隆盛
一、 《荀子》之前的“文”
二、 “文”“质”与“性”“伪”
三、 “文理”和“礼义”
四、 小 结
第七章 诚及君子养心
一、 《不苟》篇的“诚”
二、 君 子
三、 养 心
四、 小 结
第八章 仁义化变和诚
一、 先王和仁义
二、 为仁义法正
三、 化性和化人
四、 变应和应变
五、 小 结
第九章 诚和心之主宰
一、 诚和真实
二、 “诚论”的内容
三、 仁义和心之主宰
四、 心及其主宰
五、 取舍的标准
六、 古今之正权
七、 小 结
第十章 养心莫善于诚
一、 整全的自我
二、 思虑的对象
三、 自我整合
四、 道和整全自我
五、 如何生活
六、 养心莫善于诚
附录 《荀子》中的《诗》及其反映的伦理思想
一、 荀子论《诗》
二、 荀子引《诗》:君子之德操
三、 《诗》和伦理修养
附录一 《荀子》中的诗及其伦理思想
附录二 《荀子》篇章论《诗》列表
参考文献
荀子的为己之学:从性恶到养心以诚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邓小虎。
得书感谢您对《荀子的为己之学:从性恶到养心以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