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游侠人(增订版):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

当年游侠人(增订版):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文传合辑,收录了自晚清至现代二十五位在文学、文化、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之士的文传二十九篇(含四篇“附录”)。

全书分为三辑,前两辑分别描摹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第三辑则是追忆作者走上学术道路的师长。

各文排列顺序,依据为传主的生年。不同于出自文学家之手的文传注重故事性的特点,作者身为学者,所记所论,多为“侧影”,其中无不包含作者个人的感怀和学术发现,带有鲜明的“学术随笔”色彩。因此,虽然作者将拟想读者定为 “大众”,但在此不妨(如作者所言)将“大众”的涵盖面为具备文化修养和文史底蕴的读者——若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铺陈方式做背景知识的补充,则无以体会传主的精神、气质和趣味,以及笔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文学色彩。

本次增订,删去两篇怀念中山大学老师的文章,新增谈论苏曼殊、蒋梦麟、张竞生、钱穆、朱自清、金庸六人的八篇,后出转精,更显整齐。

作者简介

作者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新版序

三联版自序

台湾二鱼版自序

上辑

工诗未必非高僧 ——关于寄禅

逸事之外的辜鸿铭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最后一个“王者师” ——关于康有为

乡土情怀与民间意识 ——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

一、客居潮州与乡土情怀

二、辞官办学与民间意识

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有思想的学问家 ——关于章太炎

激烈的好处与坏处 ——也谈刘师培的失节

一、“委身学术”的假设

二、“侦心探龙”的手段

三、“洁身”与“内热”

四、“激烈派第一人”之追求

行云流水一孤僧 ——关于苏曼殊

“当年游侠人” ——关于黄侃

中辑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蔡元培与老北大

附录一 “教育迷”的追慕 ——为蔡元培校长逝世六十周年而作

作为著述家的许寿裳

一、文学家还是著述家

二、从《纪念先师章太炎先生》到《章炳麟》

三、兼及“革命元勋”与“国学大师”

四、传记文学与师友情谊

五、荡开去的笔墨

作为大学校长的蒋梦麟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面 ——从卢梭信徒张竞生的败走麦城说起

附录二 历史的侧面与折痕

学者的幽怀与著述的体例 ——关于《陈寅恪集·书信集》

知识者介入社会的特殊途径 ——胡适与大众传媒

附录三 建设者的姿态 ——读北大版《胡适文集》有感

宗教意味与童话氛围 ——关于许地山

非专业的文学研究 ——读钱穆讲述、叶龙整理《中国文学史》

一、从讲演录到文学史

二、课堂的魅力及呈现

三、通人期许与抗辩心态

两脚踏东西文化 ——关于林语堂

舆论家的态度与修养 ——作为北大学生的成舍我

于秋水长天处寻味 ——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尊重读者 澄明干净

关注当下 着眼民间

诚挚律己 勤勉笃实

下辑

“《读书》时代”的精灵 ——怀念金克木先生

灯下窗前常自足 ——怀念唐弢先生

书札中的性情与学问 ——怀念季镇淮先生

古典学者的当代意识 ——追忆程千帆先生

念王瑶先生

一、文章缘起

二、从古典到现代

三、中古文学研究的魅力

四、最后一项工程

五、大学者应有的素质

六、为人但有真性情

我眼中的小说家金庸

附录四 重提与金庸先生合招博士生

当年游侠人(增订版):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是202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陈平原。

得书感谢您对《当年游侠人(增订版):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都市文人:张岱传 电子书
本书是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书写了明末清初作家、史学家、散文家张岱的一生。
恐龙国1:人与龙的乌托邦 电子书
恐龙国,一座隐藏在风暴中央的神秘岛屿。在这奇境般的国度里,恐龙与人类共同生活和工作着……亚瑟与威尔这对父子在一趟航海旅行中遭遇台风,漂流到恐龙国。各种挑战接踵而来,他们必须一边努力适应当地生活并学习恐龙的语言和文化,一边寻找着自己在新世界的使命和责任。亚瑟决定作为学者探究恐龙国的隐秘历史,威尔则立志成为一名翼龙骑士。然而,父子二人的旅程并不像他们预想得那样顺利……
中国现代汉英双语作家研究 电子书
本书将活跃于1930-1950年代一批分别用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从以往零散的关注整合为一个群体来研究。
多元探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体悟 电子书
本书收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正名”问题》《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等文章。
“诗教”传统的历史中介: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 电子书
本书着重研究梁启超“新民”文学启蒙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作者从梁启超政治启蒙的整体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以文学作为启蒙方式的话语逻辑、话语形态、话语内涵和话语价值导向,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的,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内在的“教化”逻辑,并确认梁启超文学启蒙话语作为古典“诗教”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中介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