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戴逸先生1954年开始讲授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讲义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册。第一册主要叙述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史事,初版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全面系统而简明的高校近代史教材;第二册主要包括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容,写成后由于种种原因,从未公开发行,直至2008年才与第一册一起出版。本书叙述详尽、视野贯通、思维缜密、见解精微,书中构建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戴逸,192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8月至今,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戴逸教授最初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从事清史研究,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他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个人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四十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语冰集》《涓水集》《繁露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发表文章80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册)
第一章 1840年以前的世界和中国
第一节 1840年以前的世界形势
第二节 1840年以前的中国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外关系和鸦片贸易
第二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战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化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酝酿
第三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进攻阶段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初期的胜利进攻
第二节 《天朝田亩制度》及太平天国前期的各项制度、政策
第三节 清王朝为反对革命所采取的几项措施
第四节 1853年到1856年的战局
第五节 杨韦事件和石达开的出走——太平天国内部矛盾的爆发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相持阶段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节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相持阶段
第三节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各地人民的起义斗争
第五章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防御阶段
第一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经济和政治
第二节 防御阶段的战局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稿(第二册)
第六章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全国各地人民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继续、清朝政权的逐步半殖民地化
第一节 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区人民武装斗争的继续
第二节 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的抗清起义
第三节 西北各族人民起义
第四节 外国侵略的加深和清政权的逐步半殖民地化
第五节 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的兴起
第七章 19世纪70年代列强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北地区的侵略和中法战争
第一节 列强入侵我国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危机
第二节 在70年代外来侵略危机下的清朝统治阶级
第三节 中越人民早期的并肩抗法斗争
第四节 中法战争
第八章 外国侵略下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新阶级的出现
第一节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深入
第二节 外国侵略下的中国农业
第三节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第四节 中国早期工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第九章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继续,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 中法战争后的外交交涉和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二节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反洋教运动
第三节 中法战后的清朝统治阶级
第四节 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第五节 19世纪下半期的学术和文化
第十章 中日甲午战争
第一节 东亚的国际形势和列强对朝鲜的侵略
第二节 日本发动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至11月)
第四节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1月至1895年4月)
第五节 中日议和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原第一册后记
后记
中国近代史稿(戴逸文集)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戴逸。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近代史稿(戴逸文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