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鲁迅、胡适、顾颉刚、丁玲等民国作家们不为人知的经历与才情。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的对象,包括鲁迅、胡适、顾颉刚、罗家伦、易君左、丁玲、洪深和徐悲鸿八位作家(艺术家)。这八位作家,身份各异,有的是学者,有的是作家,有的身兼数任;有的大名鼎鼎,有的鲜为人知。他们的人生轨迹,有的终老于大陆,有的飘零海外;其创作,或专注于启蒙,或倾心于个人兴趣,新旧杂陈,公私有别,诗文书画,各体兼擅……总之,他们难以一言以蔽之。作者选取的研究角度是一般研究中不太注意的方面,包括他们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兴趣、嘎嘎独造的艺术创作、特立独行的人格风范等,为读者呈现出这几位艺术家不为人熟知的“别材”与“别趣”。
作者简介
作者张向东,(笔名黄亮),1969年出生于甘肃通渭。现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人选,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于清末民初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和现代西部文学研究。
出版专著《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重写现代文学史的思考》,编著《中国现代经典美文书系·虫》。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二十一世纪》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八十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鲁迅的多样才华 ——从侠·鬼·画·戏看鲁迅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一、鲁迅的“尚侠”精神
二、鲁迅的“鬼品店”
三、鲁迅的美术思想与美术评论
四、鲁迅与戏
鲁迅学医的四个动机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父亲”
一、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和父亲
二、鲁迅个人经历对其小说中父子关系描写的影响
三、救救父亲——“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文人“相轻”亦“相重” ——从日记、书信看蔡元培与鲁迅的“六同”关系
一、学习德语的“同学”
二、绍兴“同乡”
三、教育部(大学院)和北大的“同事”
四、文学革命的“同人”
五、民主革命的“同道”
六、美术的“同好”
胡适早年的“国民性”批判思想 ——以《竞业旬报》为中心的考察
一、胡适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与梁启超的“新民说”
二、为什么要改造国民性:中国病了
三、对国民性批判和改造的设想
四、胡适清末的国民性批判和五四新文化运动
附:胡适眼中的“泰坦尼克号”
“胡氏兄弟”的情谊
一、胡绍之对胡适的“好名”之规谏与“圣贤”之期许
二、胡绍之的“重实(科)轻文”和胡适的“弃农从文”
三、胡绍之论诗和胡氏兄弟的诗歌唱和
胡适的美术情结和“滑稽画” ——由《时世妆》谈起
一、胡适的美术情结
二、胡适的滑稽画:《时世妆》
抗战·离乱·行旅与“大西北”的文学书写 ——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中的“秦陇”风景
一、顾颉刚笔下的秦陇“风景”
二、在西北看到“江南”
三、“大西北”地理景观与历史文化认同
附:顾颉刚抗战期间在甘肃的书法逸事
一、“仁者精神”
二、“兰州纸空”
三、先到成都的字画与带回上海的字债
罗家伦抗战期间的“西北行吟” ——“五四”新文人的“旧诗”与“新歌”
一、引 言
二、如何理解现代文学史上的“勒马回缰作旧诗”现象
三、离愁别恨与故国之思
四、“西北”奇景与“江南”乡愁
五、西北民俗和“现代”景象
六、白话诗歌
附:抗战期间罗家伦笔下的“边城”兰州
一、“边城”兰州秋景
二、黄河风情
易君左的《西北壮游》
一、西北山水与戈壁、草原奇景
二、大西北的风土人情
三、名胜古迹与故国之思
四、自觉的“游记”艺术追求
易君左与郁达夫的交游及唱和
一、郁达夫与易君左的交游
二、郁达夫对易君左小说创作的影响
三、郁达夫与易君左的唱和诗
四、结 语
“丁玲与彭德怀将要结婚”之“传说”考
一、关于“丁玲与彭德怀将要结婚”的传说衍变
二、“丁玲和彭德怀将要结婚”传说的来源
三、朱正明关于“丁玲和彭德怀将要结婚”报道的真实性
四、丁彭最终没有成婚的原因分析
附:丁玲在延安期间的一次答记者问 ——浩歌的《丁玲会见记》
一、《丁玲会见记》的出处、时间和采访者
二、采访的主要内容
洪深的“如戏人生”
一、电影《冯大少爷》的片名与黎锦晖给洪深的信
二、“不怕死”·遗嘱
三、戏里戏外的“自杀”
四、热闹的五十寿辰
五、洪深的几幅画像
附:洪深在“不怕死”事件中的几封信函
一、“不怕死”事件(又名“罗克事件”)始末
二、“不怕死”事件中的信函
李健吾文学论战书简及其他
一、小通信
二、读《从滥用名词说起》——致梁宗岱先生
三、给冯锦钊(华铃)的信
四、给《万象》编者的信
五、给徐光燊的信
六、与石挥书
七、与田汉书
八、敬答适夷兄
后记
民国作家的别材与别趣是2017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张向东。
得书感谢您对《民国作家的别材与别趣》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