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总结改革开放的内在理论逻辑与得失,指出了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内容简介
文集是继作者《世事胜棋局》和《病有所医当问谁》的最新力作,延续了作者的一贯风格,言词犀利、笔法畅快,凝结了作者精深学识和卓然远见,是一部值得从头到尾细细读来再慢慢品味的案头佳作。
本书收录了包括作者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的发言“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在内的25篇文章。全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30年改革历程,第二部分针对当前的金融热点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第五部分针对城乡统筹土地改革的新问题展开了讨论。
作者简介
作者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经济人物之一。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史、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企业与市场组织、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等。自1996年以来,相继开设了有关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课程。
著有《突围集》《城乡中国》《改革的逻辑》《竞争与繁荣》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辑 成就与挑战
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一、中国特色的产权界定
二、把企业家请回中国
三、重新认识看不见的手
四、腐败的挑战
五、小结
公司理论与中国改革
从科斯说起:公司是市场海洋里的岛屿
改革起点:运转不灵的超级国家公司
改革发动:权力下放与农村包产到户
中国路径:底层创新,政府承认
“剥削”疑云:承认雇工的合法性
惊险的价格闯关
靠法治约束权力
土地、垄断国企与价格改革是难点
远近高低各不同——解释中国经济成长之一
用三个变量看经济——解释中国经济成长之二
“廉价劳动力说”不完全
用三个变量看经济
小试牛刀
成本急升的挑战——解释中国经济成长之三
追兵四起的时代
成本走势向上
高处不胜寒
制度费用是大事——解释中国经济成长之四
“看不见”的制度
改革越来越困难
四点原因
竞争后发优势——解释中国经济成长之五
后发优势不唯一
三项大赛比输赢
逆耳之言
三种私人资本和中国经济
私人企业中的私人资本
与公有资源缔约的私人资本
公有企业里的私人资本
私人资本的起源
第二辑 企业家精神
经济增长与企业成长
江桂兰的故事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人力资本与个人不可分割
人力资本的私产特征
没有自由选择仍是“私产”
“产权残缺”自动贬值
“发现市场”,实现市值
刮目相看人力资本
国企问题是产权问题
人力资本是关键
启动人力三法
能力定价和高科技产业
定价问题:一般商品和特别商品
对“能力”定价:重要性何在
“能力租”
测度“能力”的困难
为什么股权安排是重要的
理解当代的实践
新经济与企业家精神
何谓新经济
新经济的诞生
创业挂帅是灵魂
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
企业家能力竞争的舞台
资本市场买卖什么
企业家能力与资本市场孰先孰后
企业家喊价权和企业家定价
企业改革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
规范资本市场的动力机制
最便宜的企业家和最昂贵的企业制度
实践提出的问题
难题之所在
再难也要转向合约基础
存量改革提上日程
面向未来界定存量
把问题转化为价格问题
能力有权收租金
与股权挂钩势在必行
第三辑 国企改革那些年
国资转让争议四起的经济原因
三场大争议
问题和困难所在
由来已久的困扰
国资不转让的代价
减少争议之道
科斯定理与国资转让
“产权清晰”的试金石
国资转让的困难所在
替代的法门
资产管理的责任链
国资可按市价成交
从“沉没”的角度看问题
产权界定责任链
我为什么回应郎咸平
辩论要有思想价值
郎教授对海尔、TCL和格林柯尔的质疑
TCL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从并购的角度如何看格林柯尔?
传统国企最根本的问题
使改制的过程尽可能地平滑
长沙的路子
可惜了,科龙
“庙”里的“好方丈”为何那么少——与汪丁丁对谈
“资”源于何处
“好的少”有制度根源
控制权资本化
企业在市场上被定价
挑企业家的凭据
攫取与公有制企业改革
公有企业难防“攫取”
怎样界定公共过道的产权
“例外”的道理
当心“草包经理”的攫取权
三分天下看改革
第四辑 迎接挑战
景气低迷中的企业家行为
故事里面大有学问
经济萧条的正面功能
没有微观基础的宏观调控
体制政策要靠前
以规则的确定应对结果的不确定
以法律约束政府总支出
房价问题的政治学含义
为什么房价问题具有政治性
历史经验的启示
增加供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转型期城市就业也需“软着陆”
当前城市就业问题的由来
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有关思路
中国做对了什么是2017年由博集天卷出版,作者周其仁。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做对了什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