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为你勾勒了一幅简明的佛教美学史图景。

内容简介

作为断代佛教美学史著,本书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及其美学思想因素为研究对象,以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及其审美与文学艺术意识理念的深巨影响为研究重点,凸显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佛教美学的民族人文特性和中国化、本土化程度的时代发展轨迹。缕述了汉魏两晋南北朝的佛教美学发展历程,从中国文化形态、智慧和印度佛教传入等前期准备开始,按照时代分论东汉佛教美学初始、三国佛教美学继续酝酿、西晋佛教美学初起、东晋佛教美学递嬗、南北朝佛教美学沉潜与狂热,勾勒了一幅简明的佛教美学史图景。

作者简介

作者王振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2002)、《中国美学思问录》(2003)、《中国美学史教程》(2004)、《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周易的美学智慧》(1991)、《建筑美学》(1987,中国台湾1993)、《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1989,中国台湾1993)、《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2000)、《大地上的“宇宙”》(2001)、《中华意匠》(2001)、《宫室之魂》(2001)、《人居文化》(2001)、《中国建筑艺术论》(2001)、《中国建筑文化大观》(2001,主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170篇,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及各类学术奖十余项。$$$$$王振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1998)《周易的美学智慧》(1991)、《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2002)、《中国美学思问录》(2003)、《建筑美学》(1987,中国台湾1993)、《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1989、中国台湾1993)、《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2000)、《缪斯书系·华夏宫室》(2001,全四册)、《中国建筑艺术论》(2001)、《中国建筑文化大观》(2001,主编、第一作者)等,在海内外发表论文一百六十余篇,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与中国图书奖等学术、教学奖十余项。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第一章 内因:中国佛教美学史的前期准备

第一节 以“巫”为主导文化形态的历史与人文本色

第二节 文化智慧的“祛魅”与原始道儒墨美学理念

第三节 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中国”

第二章 外因:入渐于中土的印度佛教基本教义及其美学意义

第一节 印度佛教原始教义与大乘教义述要

第二节 印度佛教基本教义的美学意义

第三章 东汉:佛教中国化及其美学思想酝酿的初始

第一节 佛经初译与教义“误读”

第二节 道教创立与佛教的人文联系

第三节 佛教美学思想的初始酝酿

第四章 汉末三国:佛教中国化及其美学思想酝酿的继续

第一节 重要佛经的译传

第二节 佛教美学思想的再酝酿

第三节 佛学对王弼玄学美学理念的影响

第五章 西晋:晋代中国化的佛教美学思想

第一节 佛经译传与时代理绪

第二节 空之美蕴

第三节 形象与方便:“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第四节 佛教美学对向、郭玄学美学的影响

第六章 东晋:晋代佛教美学思想中国化的深化

第一节 南北两地的佛教流播格局

第二节 “格义”“六家七宗”、道安的佛学之见与美学

第三节 “法性”“涅槃”:慧远的佛学之见与美学

第四节 “中道实相”:鸠摩罗什的“中观”与美学

第五节 “不真”“不迁”“无知”“无名”:僧肇中观之学与美学

第六节 佛教思想与晋人风度

第七章 南北朝:佛教美学的新的思想深度

第一节 “佛性”“顿悟”:竺道生佛学之见的影响与美学

第二节 “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与佛教美学

第三节 “一心二门”:《大乘起信论》与佛教美学

第四节 譬喻、偈颂、梵呗与诗性审美

第五节 “志怪”的佛教美学诉求

第六节 《文心雕龙》:儒道释美学三栖

第七节 石窟苍凉:中国化的佛教建筑美学风色

小结

主要参考书目

附:王振复主要学术著述简目

后记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振复。

得书感谢您对《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方美学史·第7卷·二十世纪美学(下) 电子书
本书是“西方美学史”系列丛书第7卷:二十世纪美学(下)。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运作模式比较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交换作为理论视角,探讨闽台两地不同佛教慈善组织在组织身份建构、资源动员,以及服务输送等诸多方面的异同,在动态分析闽台佛教慈善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慈善公益活动的基础上,考察闽台两地佛教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
佛学思想与佛教文化研究(全2册) 电子书
当代中国佛教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电子书
王学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学的一种新形态;它与佛教禅宗相似或相同是因为两者都把“道”内在化了。同时,它也不是“儒体佛用”,确切地说,它是“儒因佛缘”,即它是在“成为圣人”这一儒学的动因中生发出来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只是起了助缘的作用;经过改造的佛教因素成为王学的有机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研究:以拉萨三大寺为例 电子书
本书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对西藏7地(市)和重点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主要寺院进行了实地田野调研,同时走访了曾经和现在正从事宗教事务管理的人员,掌握了较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情况,系统调研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的建设、发展及其演变历程,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的法规、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目前加强与创新寺庙管理存在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