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战争与和平》套装

译林出版社《战争与和平》套装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战争与和平》作品展示出俄国历史转变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精神状态的全景式、多层次的图画,即从战场上血与火的较量,青年贵族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广大人民群众高昂的爱国热忱,城市与乡村富有诗意的对比,都在人民为国战争的主题下统一起来,使它成为俄国一定阶段历史生活的客观缩影。无论是对相对独立的客观历史阶级的反映,还是小说史诗艺术形式的完美体现,《战争与和平》是“完成”了文学使命的。

内容简介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这部小说的诞生不仅代表了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高峰,也成为了俄国小说乃至整个俄国文学崛起的标杆。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章节目录

第一卷 1

第一部 3

第二部 124

第三部 224

第二卷 329

第一部 331

第二部 391

第三部 470

第四部 552

第五部 606

第三卷 683

第一部 685

第二部 772

第三部 923

第四卷 1041

第一部 1043

第二部 1100

第三部 1148

第四部 1197

尾声 1255

第一部 1257

第二部 1315

关于《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几句话 1356

译后记

译林出版社《战争与和平》套装是2019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得书感谢您对《译林出版社《战争与和平》套装》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野性的呼唤 电子书
英语原著版,一部描写动物的卓越的作品,这部小说描写动物在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巨大勇气。
美丽的白骨 电子书
骨移植原材料短缺,东都大学医学部整形外科围绕此课题展开了医学研究。在可知康久教授的带领下,成立了同种骨研究和异种骨研究两个小组。年轻的风间讲师深得可知教授的器重,不惜违规进行临床试验,击败竞争对手真野副教授,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可暗潮汹涌的教授晋升之路远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高尚的医德在日本医学界的黑暗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绝叫 电子书
日本社会派长篇推理小说,以两起相对独立的死亡事件为线索,牵出了三起相互交织的案件,讲的是“弱者被坏人吞噬”的故事。
生活在画里 电子书
本书由知名网红文抑所著,目前预设3部分内容。第1部分为钢笔画基础知识讲解,让读者初步认识和了解钢笔画。第2部分为“黑白”生活,展现钢笔画独特黑白美感。第3部分描绘为充满色彩的生活,详细讲解钢笔淡彩的绘制方法和过程。书中讲解详细,插图精美,通俗易懂,适合阅读和学习。
情人 电子书
女主人公修子生活在男尊女卑、压力巨大的社会里,男人压抑,女人也压抑,女人若到了年龄还不结婚,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排挤和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