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阐述中国环境议题的多元话语建构与互动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立足“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现实需求,针对环境领域日渐凸显的话语冲突及舆论引导困境,综合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视角,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四类主体,常规、风险和突发三种环境议题,基于多学科知识图谱和多种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提升环境决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及推动环境议题的对话协商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黄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媒体研究所副所长,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政府新媒体传播、风险沟通与危机传播、新媒体营销。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新中国环境传播的历史进路与角色嬗变
第二章 战略、管理与参与:政府环境治理话语建构
第一节 政府环境治理话语的演变与阶段性特征
一、专注生活环境治理,以卫生宣传为主。
二、环境保护进入政策议程,环境保护工作正式起步。
三、强化完善环境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四、推动多元主体共建“美丽中国”,积极引领全球绿色转型。
第二节 三类主要政府环境治理话语的流变与内在逻辑
一、环境战略话语:对“发展”与“环境”的平衡与统一。
二、环境管理话语:完善一体、两翼、多元融合三个方面。
三、环境参与话语:从强调义务走向兼顾权利。
四、政府环境治理话语的发展逻辑与特征。
第三章 格局、特点与策略:主流媒体的环境话语建构
第一节 1949—2019年《人民日报》环境报道的特征与演变
一、分析框架与变量设计。
二、1949—2019年《人民日报》环境报道的总体特征。
三、1949—2019年《人民日报》环境报道的演进脉络。
第二节 主流媒体环境报道话语的建构特点与策略
一、核心线索:对政府环境议程的跟随。
二、主要特点:偏向性与非问题化。
三、二元策略:“高声”与“低语”。
第四章 环境倡导与绿色广告:社会组织的环境话语建构
第一节 环境倡导的三大问题及接力式建构实践
一、目的、受众与战略:环境倡导活动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二、基于生态位视角的接力式建构模式。
第二节 绿色广告的差异化诉求与说服效果检验
一、绿色广告的层次和诉求方式。
二、基于归因视角的绿色广告诉求说服效果探析。
第五章 讨论、对话与对抗:公众的环境话语建构
第一节 公众会话实践的特征、内在秩序与对话可能
一、公众会话实践的基本特征。
二、话题转换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特点。
三、内生于自由互动中的会话秩序。
四、隐藏于话语交互中的对话可能。
第二节 公众负向建构的原点、话语路径与行为逻辑
一、负向建构的原点:令人恐惧的不确定性。
二、为拒绝而战:感性地认知与策略性地拒绝。
三、道德的争议:公众对风险管理者形象的负向建构。
四、终极目标:公众借由负向建构进行社会控制。
五、应对重点: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再认识。
第六章 常规环境议题的多元话语交互
第一节 话语交互的历时性特征与需要调整的关键环节
一、话语交互的历时性特征。
二、决定共识程度的话语交互过程。
三、话语交互机制及关键环节的讨论。
第二节 政策沟通的共时性特征与优化沟通的主要路径
一、以话语呈现和话语反馈为核心的垃圾分类政策沟通。
二、政府的垃圾分类政策话语呈现。
三、基于公众的反馈话语剖析政策沟通的影响因素。
四、促成多元主体协同行动的努力方向。
第七章 环境风险议题的多元话语交互
第一节 多元行动者围绕环境风险议题展开社会竞技
一、风险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言说空间。
二、“行进”中的PX风险议题的议程建构与话语竞争。
三、多方议程建构的总体表现及冲突根源。
第二节 风险认知差距的探寻与弥合
一、心智模型、恐惧诉求与研究问题。
二、心智模型的构建及认知差距的发现。
三、风险沟通信息的设计、实验与评估。
四、对“工艺流程”等信息的风险沟通价值的发现。
第八章 突发环境事件议题的多元话语交互
第一节 突发环境事件议题的话语建构过程与建构特征
一、事件显著性与重要性催生的言说空间。
二、个案考察:“兰州水污染事件”和“天津港爆炸事故”。
三、突发环境事件议题的议程建构模式。
第二节 公众主导构建的突发环境事件集体记忆
一、样本选择与方法设计。
二、“天津港爆炸事故”中的记忆主题与话语表征。
三、突发环境事件中公众集体记忆的转化与形成路径。
四、突发环境事件的创伤型集体记忆的建构框架。
五、突发环境事件中创伤型集体记忆的构建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走向和谐共生:中国环境议题的多元话语建构是202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河。
得书感谢您对《走向和谐共生:中国环境议题的多元话语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