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先秦话语及其诗性建构

观:先秦话语及其诗性建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先秦时期的重要哲学文本与文化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度研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了先秦时期几种主要话语体系中“观”所具有的内涵结构,并进而讨论了“观”在这些话语体系以及后世几种重要理论中所呈现出来的诗性建构。这项研究奠基于以现象学方法对美学问题所进行的清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看”与“听”这种基本感性。中国哲学中的“观”则为我们思考“看”与“听”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

在早期礼乐文化中,“观”体现为一种仪式性、景观性、审美性的观看行为,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要达到一种本质性的洞见。在此背景下,先秦诸子普遍地将“观”视为把握对象本质或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本然地就包含了一种诗性建构的逻辑,并且这种诗性建构在后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

作者简介

作者冀志强,河北宁晋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员、贵州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艺术理论、中西哲学比较。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导言

一、选题缘起

(一)美的本体论的迷误

(二)审美主体性的奠基

(三)审美现象学的清理

二、文献综述

(一)整体研究

(二)局部研究

三、本书解题

(一)题目的概念与表述

(二)经典文本的选择

(三)本书的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诗性智慧与巫礼传统

一、维柯《新科学》中的诗性智慧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原始思维

三、中国文化与原始思维的关联

(一)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来看

(二)从古典文献中的阐述来看

四、从巫文化到礼文化

第二章 “观”的文字考察

一、语言与思维

二、六书与思维

三、从“雚”到“观”

第三章 先秦“观”的文化结构

一、观乎天文

(一)绝地天通

(二)经始灵台

(三)观象授时

(四)观天象,见吉凶

二、观乎人文

(一)大观在上

(二)下观而化

(三)观法象魏

(四)观政以礼

(五)乐以观德

(六)赋诗观志

(七)观器视才

(八)仪式中的审美

第四章 《周易》:观象知几

一、确定性的寻求

二、“贞观”

三、《观》卦中的逻辑

四、“观”与“天地万物之情”

五、“观”与“象”、“形”

六、“观”在后世的审美建构

(一)仰观俯察的审美视线

(二)观物取象的审美内涵

(三)从观其生到观其生意

第五章 儒家:观与德性

一、孔子:观以知仁

(一)观以察隐

(二)非礼勿视

(三)观以知仁

(四)观以达道

(五)《诗》可以观

二、孟子:因续与突破

(一)孔子观看方式的因续

(二)对感性欲望的肯定

(三)主体的修养

三、荀子:观物与养目

(一)疏观万物

(二)礼以养欲

(三)积善成德

第六章 老庄:观道与道观

一、老子:观“道”之有无

(一)“道”的言说

(二)“名”的有无

(三)“欲”的有无

(四)观“有”之“无”

(五)观的视角

二、庄子:观物的转化

(一)齐物与逍遥

(二)“化”与“进”、 “忘”

(三)庄子的观与审美

三、观物与诗境的完成

(一)邵雍的以物观物

(二)王国维的观物与境界

第七章 法家、墨家与屈原

一、法家:不求其观

(一)《管子》

(二)《韩非子》

二、墨家:观乐之害

三、屈原:游目流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

二、中文译著

三、英文著作

后记

观:先秦话语及其诗性建构是202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冀志强。

得书感谢您对《观:先秦话语及其诗性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劳伦斯墨西哥小说殖民话语主体性嬗变 电子书
后殖民理论兴起以来,学界一直以主奴关系来解读后殖民语境下的主体构建,较为新近的研究已经意识到主体性是连续变化的谱系。学者们不再以“霸权”“侵略”等关键词来解读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而是以“矛盾”“模棱两可”等来说明权力的双向作用。劳伦斯四部以墨西哥为背景的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内在的心理冲突,叙事线索也比较复杂,这恰好反映了边界状态下主体性的流变,这也正是这几部小说早前被忽视的重要价值。本书分别从身体、空
独目小僧及其他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关于传说的11篇文章,特别关注了独目之神。在《独目小僧》中,作者提出,在古代祭祀之中,为区别神主与常人,令神主只剩一目一足,其怨灵游荡于山野之中,最终形成了现在作为妖怪的独目小僧形象。其他各篇还论及诸如桥神、鱼王、巨人等日本民间传说的由来。
家天下的家族世界:《红楼梦》建构的历史语境 电子书
《红楼梦》不是史书,却书写了历史。由此开放出一个全新的历史语境。它使得家天下和家族世界的界限高度重合。可谓,一家一天下,一花一世界。本书通过对《红楼梦》这部家族小说作“历史语境学”的解读,揭示出皇权和家族的复杂关系,以及大家族内部的权力结构、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等丰富细节,从而勾勒出奴性社会的基本轮廓。
“诗教”传统的历史中介: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 电子书
本书着重研究梁启超“新民”文学启蒙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作者从梁启超政治启蒙的整体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以文学作为启蒙方式的话语逻辑、话语形态、话语内涵和话语价值导向,是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的,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内在的“教化”逻辑,并确认梁启超文学启蒙话语作为古典“诗教”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中介的重要意义。
在旅行中寻找生存的可能——论彼得·汉德克小说中的空间建构 电子书
汉德克一贯以反对传统、探索求新著称,具有超越一般作家的敏锐眼光,至今已创作了海量作品,被誉为“德语文学神童”。本书聚焦汉德克的旅行文本,基于文本自身所呈现和传达出的大量空间信息和内容,以及始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的“空间转向”这一范式转型,从“空间”一词切入,对汉德克的文学创作进行考察。首先对文学和空间的互动关系做出阐释。其次以汉德克创作生涯中期的三部旅行小说作为分析对象,将旅行模式视为作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