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网络与人口流动管理

高铁网络与人口流动管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高铁时代到来,完善人口流动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内容简介

针对高铁网络的建成运营导致的“一体化”效应、“同城化”效应及其对人口流动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高铁网络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信息化服务、票价制定、社会干预、区域一体化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来来完善高铁时代的人口流动管理。

作者简介

黄苏萍,复旦大学人口学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区域发展与就业、社会政策等,在《人口与经济》、《城市规划学刊》、Canadian Soci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高铁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机制-基于产业布局、城镇分布、行为方式的实证研究”,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高铁影响下上海流动人口构成新变化解析与社会管理创新路径选择研究”,上海市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积分制管理政策实施评估”,上海大学085工程项目“高铁时代上海城市社会管理”,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全球城市人口发展战略——一项基于社会政策的综合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铁网络中枢纽城市的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问题

一 高铁网络对区域发展、城市空间发展及流动人口的影响

二 高铁枢纽影响下流动人口的人群变化

三 国内“四纵四横”高铁枢纽城市及站点开发比较

四 国内典型一类站区深度开发:上海高铁站

五 高铁网络中枢纽城市面临的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问题

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高铁网络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概述

一 高铁发展引发流动人口规模,增加对流入城市的影响

二 高铁发展引发流动人口对就业的影响

三 高铁建设与城市空间人口流动分布:各国案例

四 西方高铁网络背景下流动人口管理实践

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大城市高铁枢纽站区“空间极化”及社会分层微观解析——以上海虹桥站区域为例

一 空间极化及社会分层

二 上海虹桥商务区的规划

三 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总体信息

四 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周边的现状对比

五 上海虹桥站周边的空间极化

六 上海财富空间极化探讨

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高铁网络对城市群产业、就业、人口重构的宏观解析——以长三角城市群及首位城市上海为例

一 高铁产业带界定、构成要素及空间系统演变

二 长三角城市群高铁带

三 高铁网络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的作用

四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行政布局、就业及产业行业空间布局

五 城市群网络中长三角地区差距变化

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动态仿真

一 建模目的及实现思想方法

二 模型的总体结构

三 子系统分析

四 模型基本变量模拟结果输出

五 决策分析

六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铁枢纽流动人口服务与空间分布的改善策略

一 高铁站点处理能力提升

二 高铁运营管理创新

三 高铁信息化服务管理创新

四 预防及应对“大虹桥”高铁站点区域的分化与隔离

五 高铁网络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

六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高铁网络与人口流动管理是2015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黄苏萍。

得书感谢您对《高铁网络与人口流动管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与测算 电子书
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情境,对市民化成本内涵进行了本土化修正,运用理论分析和方法创新相结合的手段,重新构建了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完善了测算策略框架、改进了测算模型、设计了预测模型,并从多角度定量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各级指标的金额、结构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支付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市民化成本支付角度提出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论“人口后黄金时代”与发展 电子书
本书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各方各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可以为制定人口政策等提供重要参考。
社会流动与农民工创业行为研究 电子书
从社会流动角度透视了社会结构转型中农民工的创业行为。
漏洞管理实战:网络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 电子书
本书分别从概念和实战两个角度对漏洞管理进行了剖析。
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 电子书
本书既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网络舆情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培训机构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