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

明清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从词汇南北差异角度为明清文献方言成分和官话基础方言的考定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词汇材料,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分析造成词汇南北差异的原因,探索差异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明清汉语为研究对象,立足该期方言背景比较明确的南北白话文献,从南北同义异词、同词异义、方言词语等方面,对以往讨论不多的明清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及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和探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汉语词汇史(包括方言词汇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殷晓杰,女,1979年12月生,山东青岛人。2008年6月获南京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训诂学研究。2011年6月入选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等多项,在《中国语文》《语言暨语言学》《语言研究》《语言学论丛》《汉语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况及研究价值

一 研究对象及概况

二 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重难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重点、难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说明

一 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 使用语料说明

第二章 “同义异词”例示

第一节 “玩耍”义词

一 “玩耍”义词的共时分布

二 明清汉语“玩耍”义词的发展情况

三 近代汉语“玩耍”义词的历时考察

四 共时分布的历时解释

第二节 “给予”义词

一 “给予”义动词的共时分布

二 “给予”义词的主要用法

三 近代汉语“给予”义词的历时考察

四 小结

第三节 “扛抬”义词

一 “扛抬”义词的共时分布

二 “扛抬”义词的历时考察

三 时空结合的观察视角

第三章 “同词异义”例示

第一节 “躺卧”概念域

一 上古时期

二 中古时期

三 近代时期

四 小结

第二节 “倒(酒)”概念域

一 “倒酒”概念域及相关释义说明

二 “倒酒”概念域的历时考察

三 小结

第三节 “喜欢”“欢喜”历史考

一 “喜欢”“欢喜”辨析

二 “喜欢”“欢喜”的历史考察

三 小结

第四章 南北方言词考辨

第一节 再论“搅裹”及相关问题

一 论证方面

二 举例方面

第二节 再说“趁”及相关问题

一 “趁”之音义辨析

二 “赶逐”概念域的历史发展

三 小结

第三节 “筷(子)”一词的时空演变及相关问题

一 “箸”与“筷(子)”的历时替换

二 “筷子”写法考

三 共时分布的历时解释

第五章 南北方言词语汇释

第一节 南方方言词语

第二节 北方方言词语

第六章 明清白话文献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第53至57回为南方人所作补证

一 引言

二 词汇考证

三 小结

第二节 从常用词看《红楼梦》语言的内部差异

○ 前言

一 书/信

二 呼/唤/叫

三 “租赁”义词

四 诵/读/念

五 赠/送

六 徒/空/白

七 毋(無、无)、勿/莫、休、别

第三节 试论《骑着一匹》的语料价值

一 词汇

二 语音

三 文字

四 语法

五 余论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语言事实的回顾

一 词汇的历史来源

二 词汇音义演变的类型

三 词汇演变的原因

第二节 理论解释与思考

一 语言共性与语言类型

二 概念化与词化

三 概念域与词汇系统

四 泛时观与时空结合

第三节 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视角——语体词汇

一 汉语语体研究概述

二 语体视角下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思路

三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

明清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殷晓杰。

得书感谢您对《明清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汉语空间极性词与其他词语的组配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配中出现的空位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挖掘了空位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释,有效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教学所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认为,空间极性词能否和其他词语组配,受到极性词自身的语义、组配词语的语义和整个结构的结构义的共同制约,部分空间极性词组配前的语义对立关系在与其他语言单位组配后会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围绕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别特征展开,对普通话和众多方言的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同时在句法语义相互验证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语言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汉语方言与非汉语的比较,探求和总结现代汉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类型学特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本书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归纳,总结出了普通话中复句关联标记模式的优先序列等级,以及汉语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汉语交际类型特征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丛书”之一。作者基于复杂理论研究汉语类型特征问题,在构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理论框架基础上,对SLA领域汉语作为目的语的类型特征进行研究设计,并对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泰国四个国家的留学生的中介语及汉语母语语料库进行对比,总结不同来源国学习者偏误所反映的汉语类型特征的共同之处及差异之处。全书共五章,分别为:绪论,语言交际类型特征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建构,研究设计,讨论与分析,建议与
复杂动态理论下的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现有研究存在的四大问题,并通过自建国际汉语教师动态数据库,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间互动关系、能力影响因素和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结论。
现代汉语合偶词研究 电子书
为什么“伟大+改革”“实况+转播”这样的搭配协调自然,“伟大+改”“实况+播”这样的搭配却别扭不通?本书作者从语言学专业角度,为您剖析上述语法现象背后的奥秘。作者以1517个合偶词为基础,提出并论证合偶词必须“双+双”使用的四大动因,揭示轻动词述宾合偶、状中合偶、主谓合偶、定中合偶这四类合偶结构的韵律本质和语体本质,充分论证合偶词是韵律、语法和语体交互作用的结果,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