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通识

中华文化通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基本入门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专门为大众读者编写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读物,它针对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量身打造,将中华传统文华按专题分门别类,从宏观层面讲解系统知识,资料详实却不引用大段资料,深入浅出,行文生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字可读性性极强,并配有多幅高质量的插图。

本书以通俗性定位并自成体系,具有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等特色,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融会,从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培育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新力的现代人。本书是从大众阅读习惯与实际着手,由学者为大众读者精心写作的,是难得的一本集学术文化性与通俗趣味性为一体的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编者姜义华,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述

第一章 “中华”词源解析

第一节 “中”与“中国”稽论

第二节 “华”与“中华”释义

第二章 文化界说

第三章 文化的结构与属性

第四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基础

第二节 中国地理环境对中华一统趋势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构成

第四节 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华文化的延续性和封闭性

第五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经济形态基本特征——农业文明

第二节 政治形态基本特征——王权主义

第三节 社会形态基本特征——宗法制度

第四节 文化思想形态基本特征——儒道思想

第六章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精神

第二节 重民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三节 和合中庸——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

第四节 经世致用——实践理性的精神

第一编 多元一体

第七章 多元并举,辉煌起步

第一节 前文明时期的古老人种

第二节 传说时代的族群

第三节 夏商周族群关系

第八章 四海一统,九州攸同

第一节 文化根本的确立

第二节 汉族族称的确定

第三节 汉匈和亲

第四节 文物交通,泽惠天下

第九章 北方民族,文化重塑

第一节 一般大势

第二节 族群新貌

第三节 文化动力

第十章 天可汗,四海一家

第一节 开放、开明的民族政策

第二节 唐蕃和亲

第三节 黠戛斯回归

第四节 唐诏盟誓

第五节 高句丽人的内迁

第六节 有容乃大

第十一章 兄弟盟誓,分治天下

第一节 一般大势

第二节 亲情盟誓

第三节 友好往来

第四节 共享传统

第十二章 漠北雄风,席卷欧亚

第一节 雄起漠北

第二节 天下一统

第三节 回族的形成

第四节 冲突中的融会

第五节 吐蕃的选择

第六节 因俗而治

第十三章 中华之人,文化身份

第一节 一般大势

第二节 中华诉求

第三节 五族共和

第四节 归向传统

第二编 天人合一

第十四章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第一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第二节 天人合一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第十五章 和合会通的精神境界

第十六章 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观

第十七章 中庸之道

第十八章 义利、理欲之辨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众说纷纭并行发展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义利之辨——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第二个高潮

第三编 人文化成

第十九章 表情达意的语言

第一节 汉语构成

第二节 汉语神韵

第三节 汉语寓意

第二十章 意蕴深厚的文字

第一节 汉字源起

第二节 汉字“六书”

第三节 字体流变

第四节 汉字意蕴

第二十一章 绚丽多姿的书籍

第一节 书籍沿革

第二节 “四部”典籍

第三节 经部典籍

第四节 史部典籍

第五节 子部典籍

第六节 集部典籍

第七节 类书与丛书

第二十二章 薪火相传的教育

第一节 官学演变

第二节 私学发展

第三节 书院起落

第四节 科举兴废

第二十三章 重教尊师,教学相长

第一节 重教尊师

第二节 教学相长

第二十四章 “尊德性”与“道问学”

第四编 星汉灿烂

第二十五章 诗歌

第一节 “风”“骚”双璧

第二节 乐府遗韵

第三节 魏晋风流

第四节 诗盛大唐

第五节 词宗两宋

第六节 元曲妙音

第二十六章 散文

第一节 先秦散文

第二节 秦汉散文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四节 唐代散文

第五节 宋代散文

第六节 明清散文

第二十七章 小说

第一节 先秦神话传说

第二节 魏晋志怪、志人小说

第三节 唐传奇

第四节 宋元话本

第五节 明代小说

第六节 清代小说

第五编 格物成器

第二十八章 敬天授时

第一节 天象观察

第二节 天文仪器

第三节 历法

第二十九章 《九章算术》

第一节 算筹

第二节 算盘

第三节 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第四节 割圆术与圆周率

第五节 孙子定理与大衍求一术

第六节 垛积术与级数求和

第七节 河图洛书与幻方

第三十章 《齐民要术》

第一节 赵过与犁耕

第二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第三节 陈旉《农书》

第四节 黄道婆与棉纺

第五节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第六节 桑基鱼塘

第三十一章 岐黄之术

第一节 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

第二节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第三节 针灸与外科

第四节 《洗冤录》与法医学

第五节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六节 种痘与免疫法

第三十二章 四大发明

第一节 指南针

第二节 造纸术

第三节 印刷术

第四节 火药

第六编 礼仪之邦

第三十三章 周孔制礼

第一节 礼仪的起源

第二节 周公制礼作乐

第三节 孔子修礼

第三十四章 礼治教化

第一节 儒家崇礼

第二节 礼“治”社会

第三节 寓教于礼

第四节 礼主刑辅

第五节 伦常之礼

第六节 “礼治”之理

第三十五章 祭祀问吉

第一节 祭祀天地

第二节 祭祀鬼神(魂)

第三节 祭祀祖先

第四节 祭者,教之本

第五节 祭政合一

第三十六章 婚嫁同喜

第一节 “礼之本也”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婚聘之礼

第四节 婚典仪程

第五节 婚后礼仪

第三十七章 交际尚宾

第一节 交际礼仪的特点

第二节 礼节形式

第三节 社交形式

第三十八章 丧葬慎终

第一节 丧葬制度

第二节 丧葬观念

第三节 丧葬礼仪

第七编 东方神韵

第三十九章 气韵生动

第四十章 传神写照

第四十一章 境生象外

第四十二章 意象浑成

第四十三章 山水清音

第四十四章 歌舞曼妙

第八编 四海一家

第四十五章 大漠圣影

第四十六章 梵音化为唐声

第四十七章 永恒的使者

第四十八章 海风好个大

第四十九章 西学东渐

第五十章 跨出帝国门槛

第九编 诸教会通

第五十一章 概述

第一节 三教概说

第二节 会通内涵

第三节 文化背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

第五十二章 分化中的成长

第一节 “内圣”与“外王”——儒家的社会文化特征

第二节 “离世间”而“入世间”——佛教的社会文化特征

第三节 “仙道贵生”——道教的社会文化特征

第五十三章 会通态势

第一节 “三训殊路,而习善同辙”——三教合流的伦理基础

第二节 会三归一的呼声——三教合流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多元激荡中的交融——三教合流的历史基础

第五十四章 诸教合流

第一节 “泛滥于诸家,出入于释老”——儒释道三教“一体两翼”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三教鼎立捍王权

第五十五章 古道西风

第一节 僧袍儒褂的传教士

第二节 王学风行与耶教之兴

第三节 破邪破佛的唇枪舌剑

第五十六章 风雷激荡

第一节 颐指气使的“洋教”

第二节 互相敌视的文化精英

第三节 对话的可能性

第四节 20世纪非基督教运动

第五节 走向本色化

第十编 文化遗产

第五十七章 民族精神象征

第一节 长城之史

第二节 长城之美

第五十八章 帝王之尊

第一节 设计思想

第二节 锦上添花

第三节 故宫之美

第五十九章 千古一帝

第一节 秦始皇陵

第二节 兵马俑坑

第三节 雕塑艺术

第四节 科学内涵

第六十章 皇家祭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化内涵

第三节 审美意境

第六十一章 东方艺术宝库

第一节 石窟文化的勃兴

第二节 敦煌莫高窟

第三节 云冈石窟

第四节 龙门石窟

第五节 三大石窟的近代劫难

第六十二章 雪域明珠

第一节 红宫白宫

第二节 藏族风情

第六十三章 林泉之致

第一节 皇家园林

第二节 苏州园林

第六十四章 古城风韵

第一节 云南丽江

第二节 山西平遥

第六十五章 真武道场

第一节 道教建筑特色

第二节 武当山宫观

第三节 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文化通识是201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姜义华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华文化通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魔鬼辞典 电子书
颠覆一切固有概念的万物辞典,一部拒绝深刻却始终深刻的智慧精品。
人生的智慧 电子书
翻开本书,让你读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与待人接物。
思辨的禅趣 电子书
熊逸带我们快快乐乐读一部《坛经》,一边拆开这部中国原创经典中大和尚们吹的牛,一边给我们普及佛教的原始教义。
走向世俗 电子书
以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为中心,考察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和中国社会的佛教化过程。
隐公元年:一部另类的中国思想史 电子书
思想隐士熊逸带你读中国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