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与启蒙:在中国与在德国

尼采与启蒙:在中国与在德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孙周兴、汪民安、关子尹等中国学者与福尔克尔·格哈特、汉斯·费格、克劳斯·齐特尔等外国学者共同研究探讨“尼采与启蒙”的结晶。

内容简介

尼采与启蒙以及启蒙运动的关系殊为复杂。按说尼采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主义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的批判者和反动者,故无论如何都堪称一个“启蒙的敌人”或者“反启蒙者”,然而尼采又曾明确地申言要唤回启蒙精神,继续推进启蒙的事业。

尼采是一个启蒙主义者吗?若然,那是何种意义上的启蒙主义者?

本书集录了孙周兴、汉斯·费格等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话题的探讨。

作者简介

编者孙周兴,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兼任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艺术哲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编 尼采与现代性批判

尼采与悲剧时代

一 背景

二 《悲剧的诞生》中是否有一种“神义论”?如果有,是什么意义的?

三 尼采对“悲剧时代的哲学”的构思:宇宙义论的一个未完成的尝试

四 从中国观点做出的一些反响

五 结论:从神义论,到宇宙义论,以至于人义论

寻找尚未界定的自由

音乐的隐喻

重复是否存在?

《瓦格纳事件》与颓废问题

一 引言

二 艺术家的堕落和表演者问题

三 艺术的堕落和颓废问题

四 瓦格纳事件之为幸事

第二编 尼采与启蒙之辩

“自由的精神”

引言

一 “自由的精神”作为核心主题

二 一个含混概念的起源和采用

三 对“自由的精神”的接纳

四 自由作为精神的特权

五 “自由的精神”在实存层面的登场

六 诀别的姿态

七 关于“自由的精神”有资格得到的批判

“反思的自我否定”还是激进的启蒙?

一 神话、启蒙与科学

二 自由精神的自身扬弃

尼采和“道启蒙”

一 魔

二 尼采在印度

三 尼采作为佛陀作为尼采……相同者的永恒回归

四 道启蒙

五 神风佛教

六 (非)能指的永恒轮回

七 结束语

视角的启蒙

一 《论道德的谱系》第3章第12节初探

二 《谱系》第3章第12节前后的视角转移

三 《谱系》后续行文中的“心理学”和“生理学”视角

四 “认识者”视角与真理意志的自我扬弃

五 再论《谱系》第3章第12节:关于视角论题的视角化

六 论“生理学”/“心理学”和“苦修主义”/“非苦修主义”这两种视角差异之间的关系

七 总结:自我关涉的视角启蒙

启蒙作为缓和?

第三编 尼采与中国启蒙

尼采的启蒙悖论与中国启蒙运动

一 “我反对卢梭的18世纪”

二 精神大贵族伏尔泰:“碾碎贱民!”

三 “我是光明:呵,但愿我是黑夜!”

四 尼采与中国的启蒙问题

五 尼采又热了,意味着什么?

尼采如何对待启蒙?

论“权力意志”与“启蒙”之共属性,以海德格尔的尼采争辩作为探讨视域

一 海德格尔的尼采争辩

二 海德格尔在西方形而上学的脉络中分析尼采思想

三 尼采思想嵌入柏拉图主义,以价值设定作为中介

四 “权力意志”与“启蒙”之共属性

五 兼论海德格尔的尼采接受在中国台湾之发展

“错置的塔木德”

一 隐微主义尼采读法及其解释学前提

二 尼采那里的exoterisch/esoterisch区分

编后记

尼采与启蒙:在中国与在德国是20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孙周兴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尼采与启蒙:在中国与在德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在红尘中修心Ⅵ 电子书
本书通过日记的形式,展现了培训师苏引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些日记不单单是他在创业路上点滴记录和三十多年人生经验的沉淀,还包含着他对未来商业的思考以及他十多年创业路上积攒的宝贵经验,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苏引华从未停下脚步。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在碌碌红尘中,收获幸福人生。
赢在执行,贵在坚持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赢在执行;服从,才能执行;工作要到位;没有什么不可能;行动助力执行;贵在坚持;挑战挫折的勇气。
1500-1840儒学在欧洲 电子书
在中国这块历史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儒学为什么会进入欧洲?它在欧洲的命运如何?本书为你回答。
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电子书
本书旨在探讨启蒙运动及其后果和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再阐释。第一部分通过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启蒙实践对启蒙精神的确立,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启蒙理性构造传统的奠基,分析理性主义是怎样取得统治地位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克思及其后继者对启蒙的基本态度和观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自身限制必然会导致这些成熟历史条件对资本主义的再一次否定,而这恰恰应当是
孔子在日本(中日文化交流史) 电子书
本书从两个侧面对日本历史上的孔子形象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