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的中国

1840年以来的中国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王人博作品,以关键人物、时刻、概念为交错,纵论近代中国的演进与嬗变。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主要来自作者先前出版的《法的中国性》《中国的近代性》二书。以1840—1919这近80年的历史为对象,复现历经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等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原理以及法政观念的引进与取舍,以及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过程。

作者简介

作者王人博,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中国法学家少有的深具人文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学者。

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书前的话

引言 如何思考中国

如何思考中国

东方主义与反-东方主义

语境

政制与国性

上部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四 遗产与资源

西方的诱惑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传统与西化

三 在中西之间

四 以自由为体

求生之道

一 预备立宪

二 宪法性文件

三 宪制的“预备”

革命

一 论战

二 革命中的隐患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

四 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 告别传统

二 惟民主义

三 自由主义

历史的意义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

二 中国目标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

下部 寻找“中国性”

民权词义考

庶民的胜利

一 为什么考辨“Democracy”

二 汉语“民主”语词是如何在近代中国复活的

三 “民主”的新语义:“Democracy”的被重新翻译

四 庶民的胜利:人民、农民、平民、劳工与“平民主义”

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

一 比较:法家的法思想与“普世主义”法治观

二 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

三 民主、宪政与法治概念之区分

水:中国法思想的本喻

一 水与治

二 水的意象与法的隐喻

三 “水舟”之喻与法统

四 结语

权力与技术

宪法概念的起源及其流变

一 宪法(constitution)含义的最初表达

二 宪法(constitution)现代意义的生成过程

三 社会契约论:西方用以重构宪法历史的一种方法

四 汉语“宪法”释义

宪法的中国性

一 什么是宪法的“制定”

二 机构与程序

三 为什么需要宪法

四 什么是宪法

被创造的公共仪式

一 阅读的方法

二 修辞与意义

三 展示的思想

四 文本的意义

五 文本的关键词

六 人民的宪法

中国现代性的椭圆结构

一 宪法的时间意识

二 宪法规范的相邻性

三 阶级与阶层

四 政治身份

余论 什么是关键

什么是关键

1840年以来的中国是2020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人博。

得书感谢您对《1840年以来的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东亚中的日本及日俄、中日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集中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初研究近代日本及日俄、中日关系的主要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5年卷)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开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者提交的论文集结出版,自2000年至今连续出版,可谓近代史所青年学者成长的一个记录。本书系2015年卷,内容涉及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是近代史所研究所青年学者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展现。
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电子书
地方近代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合集。
法国旧制度末期的税收、特权和政治 电子书
从1695年到大革命之前法国王权向全体臣民开征的普遍直接税入手,分析这一带有平等色彩的税制改革在一个等级-团体社会中取得的成效和遭遇的困难。
洪宪帝制外交 电子书
《洪宪帝制外交》主要研究取向是将洪宪外交回归到历史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