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其考据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以及取得的理论成果对当代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梳理和译介,试图从国外马克思学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多个层面,揭示国外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新阶段和新特点,以期为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理论参照,为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理论空间。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版权声明

“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编委会

总序

中文版序

导言

第一章 论意识形态的特征:马克思的阐释

一、 若干方法论问题

二、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诸阶段

三、 意识形态和哲学批判

四、 意识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

五、 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

六、 管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第二章 意识形态含义的变化:从马克思到葛兰西

一、 走向一种积极的内涵:缘起

二、 恩格斯的贡献

三、 重大缺席

四、 肯定性意识形态概念到来的时代:列宁

五、 卢卡奇的意识形态观

六、 意识形态和霸权

第三章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持续的论争

一、 意识形态含义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二、 阿尔都塞的含混性

三、 结构主义反对虚假意识论

四、 主体问题

五、 意识形态的物质性

六、 虚假意识问题和扭曲的交往

七、 对马克思的两种误解

八、 中性化观点

九、 作为召唤机制的意识形态

第四章 颠倒和矛盾

一、 从黑格尔式的颠倒到马克思式的颠倒

二、 从颠倒到矛盾

三、 逻辑的和现实的矛盾

四、 矛盾的历史性

五、 矛盾的不同类型

六、 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

七、 矛盾、阶级斗争、冲突和危机

第五章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决定性

一、 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二、 空间想象的问题

三、 最终意义上的决定性

四、 认识论和决定性

五、 物质生产和思想生产

六、 决定性、阶级性和有效性

第六章 意识形态批判或意识形态终结?

一、 意识形态批判诸论

二、 意识形态批判和教条主义

三、 真理:认识论或本体论的现实性?

四、 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

五、 意识形态的终结:两种对立的观点

六、 社会主义和意识形态终结

索引

译后记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是201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英] 乔治·拉雷恩。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多维度研究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即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当代新出现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苏共意识形态的终结及其原因等维度,对当代国外意识形态从实践到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从类型到结构、从特征到功能、从存在方式到传播方式、从形成机制到作用机制、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挑战与启迪,并对我国社会
“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考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无神论思想的文本考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逻辑脉络及其确立、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中国化实践、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时代诉求和当代价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现状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实践路径共七个部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宏观维度及学术理论上再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观点及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