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构建研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构建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统自身的传承与新变切入主题,着重梳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文化构建及其成效。

内容简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统筹国际国内大局的重大发展倡议,文化构建是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核心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和谐、包容,以及与沿线各国合作、互利共赢的思想。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21世纪国际社会共同期盼的目标。本书运用了多种调查研究方法,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统自身的传承与新变切入主题,着重梳理五年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文化构建及其成效。

作者简介

作者王蕾,江西南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等。合著《中国(1949-2014)》(中英文版),参与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兼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发表多篇诗歌、散文作品并获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基本研究理路

三 既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评述

四 调查资料的组成

第一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构建思考

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意义

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文化构建定位

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文化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对接

小结

第二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研究

一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的运用和价值含义

二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的资源整合和开发

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建设的建议

小结

第三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研究

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转型的契机

二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启示

三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方传统特色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小结

第四章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一 申遗实践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

二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遗物的保护管理

三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展望

小结

第五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中国海洋文化

一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凸显中国海洋文化特征

二 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海洋文化的涵养

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文化的塑造

小结

第六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安全研究

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文化安全的特征

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

三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边疆民族文化安全的应对

小结

第七章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话语体系

一 话语体系建设:互联互通的双向推动力

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话语体系的动力机制与建构特征

小结

第八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多元实践

福建省

广东省

江苏省

海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山东省

浙江省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多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小结

结论 融合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 共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与文化

二 老干新枝的文化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逐步深化

三 空间延拓:文化融合力的增长

小结

参考文献

海上丝绸之路行记之马六甲(代后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构建研究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蕾。

得书感谢您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构建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时与共时双重视角下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的理论成果。
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以河南为例 电子书
本书以文化资源大省河南为例,从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化路径、文化品牌培育、政策方向等多个视角对河南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电子书
本书所探讨的“文化研究”作为一个专名,特指兴起于当代英语国家并在当今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以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思潮、智识活动与跨学科研究。
跨文化研究(总第4辑) 电子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本册是总第4辑。
中国文化传播软实力研究 电子书
作者针对中国文化出传播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求为当前及未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