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传播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全书从电视传播的人文精神、试论“电视知识分子”、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舆论监督——政治文明的重要维度、影视文化三论等多方面对传播文化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编者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代传播》责任编辑,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总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有电视剧美学、电视艺术理论、电视节目策划。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介绍
总序
“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加入WTO,中国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学思考
一、加入WTO,中国影视面临“帝国文化”传播扩张的严峻态势
二、加入WTO,中国影视面对世界影视权力话语的文化分析
三、加入WTO,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参考文献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
一、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生存
二、电影电视的国际传播
三、用最现代的语言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
四、民族影视如何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从教化工具到大众文化的移位
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力量
生产与流通的“准市场化”
输入与输出的文化接近性现象
中国电视文化理念嬗变和趋向
一、电视机构由“单一经营型”趋向“多元经营型”
二、经营方式由“政府拨款”趋向“资本市场动作”
三、传播观念由平面的“宣传理念”趋向立体的“传播理念”
四、传播方式由“综合频道”趋向“专业频道”
五、传播意识由“频道观念”趋向“品牌意识”
六、传播思维由“趋同思维”趋向“另类思维”
七、传播文化由“宣传中国文化”趋向“中西文化交流”
电视传播的人文精神
民族性
1.民本思想
2.仁德思想
3.崇高人格
时代性
1.法制意识
2.创新意识
3.民主意识
4.消费意识
批判性
技术性
1.求知欲
2.交流感
3.参与感
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传播价值取向
一、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认识
二、阶层变迁对电视传播价值取向的影响
1.媒介人的观念变革
2.节目构成的变化
3.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
三、媒介价值取向变化的双向互动意义
艺术事业、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混沌和迷失——略论中国电视剧的社会角色和文化策略并与尹鸿先生商榷
一
二
三
四
五
试论“电视知识分子”
一、“电视知识分子”的出场语境
二、“电视知识分子”的表现和本土化的制度安排
三、“电视知识分子”是不是知识分子的与时俱进?
文化命名权的搬演——央视大赛策略解读
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
一、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
二、从大众、受众到公众
三、公众身份的建构
葡萄牙、欧洲与中国——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讲
先进文化观照下的传统文化与电视文化
我所看到的先进文化
我所理解的传统文化
“亚洲价值观”的大起大落
两篇站不住脚的文章
从乌托邦到“有托之乡”:传统文化研究应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参照系和依归
我们需要理性
日本的教训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政要平民化:先进文化的一种标志
一个超越时空的伟大皇帝
俄罗斯的青蛙
找回灵魂
数码媒体与赛伯时间艺术
舆论监督——政治文明的重要维度
一、位置与意义
1.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重要和能动的维度
2.舆论监督是改进和加强各级党政领导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制约和优化各种权力的一个重要形式
3.舆论监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社会协调公共机制
4.舆论监督是现代媒体贯彻“三贴近”原则,实现其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的重要形式
二、现状与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舆论监督的环境越来越好,但舆论监督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
2.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各类节目形成了规模,积累了经验,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收视率再批判
一、收视率的积极意义
二、收视率批判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收视率”
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断想
一
二
三
四
影视文化三论
一、影视文化界定
(一)电影、电视与影视
(二)“影视文化”的三个系统
1.从大众传播系统来看
2.从艺术系统来看
3.从娱乐休闲系统来看
(三)电影、电视文化的共性与差异
(四)小结
二、影视文化(广义的)的构成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1.社会制度
2.生产制度
3.管理制度
(三)观念层面
三、影视文化(狭义的)几个基本关系
(一)“社会历史”与“影视艺术本体”之关系
1.制约
2.功能
3.“超前”,与“滞后”
(二)影视艺术本体自身的几个关系
1.影视艺术本体与艺术文化传统及异域文化(尤其是异城影视文化)的关系
2.外在表象符号与内在艺术精神的关系
3.个性化创造与集体无意识的“模式”之关系
(三)影视艺术本体与受众的关系
参考书目: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一、文化传播中的输出和受纳
二、文化交流中的共性与个性
三、文化传播交流中的趋同与变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
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性
二、本体性危机与影像中介
三、“双赢”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
(一)话语权的双向契合
(二)编码层的紧密缝合
(三)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几种类型
四、结语:雅努斯的两副面孔
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
一、电视对首都未成年人的影响力分析
1.未成年人群体和电视与发展中的国家、首都、时代共同成长
2.电视在首都未成年人生活中占有较为适宜的比重
3.首都未成年人群体的电视收视动机健康而多元
4.首都未成年人群体对目前提供的儿童节目总体满意,其电视收视评价呈现多元化局面
5.电视对于首都未成年人身心成长及学习生活有着强大影响力
二、首都未成年人对典型电视内容的收视行为分析
6.首都未成年人群体对影视暴力画面表示反感
7.模仿心理和行为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双刃剑
8.明星崇拜成为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中割舍不掉的情结
9.未成年人所处的电视剧收视环境高度切近成人
三、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消费取向和收视渠道分析
10.首都地区未成年人对电视广告的态度正反参半
11.明星或名人代言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影响有限
12.电脑已经成为首都未成年人群体重要的电视节目收视渠道
13.影视剧和娱乐节目成为未成年人通过电脑欣赏的主要节目形态
四、电视传播策略建议:建构少儿专属的电视传媒时空
1.坚实确立以少年儿童为本位的传媒产业体系
2.坚决以少儿之心、质朴之心、乐育之心创造电视传媒蓝图
3.坚定细分少年儿童电视受众,按照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展开传媒运营
4.坚持实现少儿节目的本土化、民族化、现代化
5.坚固链接商业品牌,共同开启少儿消费市场
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电视的传播特征及其文化悖论
一、电视的后现代主义传播特征
(一)娱乐与故事——“狂欢广场”的迷醉
(二)开放与多元——电视的文化姿态
(三)复制与粘贴——“有中生有”的制造方法
(四)戏仿与解构——颠覆文化的快乐
二、后现代语境下电视面临的文化悖论
(一)简单与复杂
(二)浅薄与深沉
(三)媚俗与独立
(四)“近视”与“宏观”
论中国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电视批评的界定、分类与特征
(一)关于电视批评的界定
(二)电视批评的类型和特征
二、电视批评的功能与作用
三、电视批评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电视批评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二)电视批评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理论
(三)电视批评基本理念与方法
(四)电视批评的具体对象
好莱坞影响力探究
一、商业基础
二、娱乐诉求
三、现实底蕴
四、国际传播
后记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是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国涛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