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关注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记忆,谈及了流动时代中人们的记忆危机。

内容简介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关注记忆的“真”、“善”,“是与非”,“公域”和“私域”的演变,与身份认同的正负相关关系等。书中既有对记忆的范式、身份的构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建构和反思,又有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并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目前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新专著。

作者简介

作者赵静蓉,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等课程,获暨南大学第二届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竞赛优秀奖,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对象。在《社会学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著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等,主编有《记忆》一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记忆

二、关键词梳理:后现代理论、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三、流动的社会、记忆和身份

第一章 记忆、记忆文本及其与真实性的关联

一、记忆与符号叙事

二、历史的记忆化书写

三、记忆的边界与危机

第二章 记忆的伦理学与情感政治

一、创伤记忆的文化表征

二、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

三、政治道德对记忆的规约及其现实路径

第三章 全球化的记忆生产

一、全球化的话语

二、记忆研究的复兴

三、启蒙与创伤:全球化记忆的两种类型

第四章 作为一种现代症候的认同焦虑

一、归属感的缺失:公域与私域间的区隔

二、“我是谁?”:微观的个体与永恒悬置的身份

三、含糊暧昧的“他者”

第五章 记忆之于身份认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救赎抑或陷阱?

一、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

二、迷失于挪威的森林

三、生存焦虑与文化安全

结语 成为“我”:一项永不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是2015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赵静蓉。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跳出农门:农民子女的职业非农化与身份市民化 电子书
一部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子女身份变化的专著。
族群文化与乡村建设 电子书
本书是一部典型的民族社会学著作,以南方少数民族乡村为例,探讨了村民自治制度下我国乡村村民的宗族意识、乡村社会基层权力结构、乡村精英的心态与行为、村民自治的民间基础、电视传播和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迁的影响,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状况、搞好当地农村的建设和治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去身份化”: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社会政策丛书) 电子书
本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路径探讨。
感性的城市: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 电子书
本书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开辟了理解城市文化和空间的新方法。
说不尽的大槐树——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电子书
这本书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切入历史上的移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