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跨文化脉络下的中西哲学互动。
内容简介
十六世纪明末时,中国的思想与学术在一场惊天动地的典范转变后,中西方哲人逐渐进行“跨文化哲学”的对话。中、西方彼此的思想家不断进行交谈,面对西潮,“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结交汤若望、毕方济,又让自己儿子与波兰人穆尼阁学习数学。这是一种尊重外邦人差异性的智慧。传教士罗明坚抱持着传教的热忱与文明的慷慨抵华,利玛窦因而说“朋友宛自我的另外一半(《交友论》),平等友善地“相互丰富”彼此的文化内涵。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这两位西方哲人的心灵映照出不同的东方世界,藉由西方哲学家的眼光,重新认识印象中的中国思想。
作者简介
作者沈清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讲座教授。1980年取得比利时鲁汶(Louvain-la-Neuve)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台湾政治大学,历任哲学系教授、主任、研究所所长,后担任巴黎大学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鲁汶大学Verbiest讲座教授,维也纳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心理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等。专长于中国哲学、现象学、科技的文化与宗教、哲学议题。主要著作有《现代哲学论衡》《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的冲击与展望》《物理之后——形上学的发展》《科技、人文价值与后现代》《人我交融——自我成熟与入际关系》、《传统的再生》《追寻人生的意义——自我、社会与价值观》《吕格尔》《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丛书序
导读
序
第一讲 引言
一、 从比较哲学转向跨文化哲学
二、 “中”与“西”
三、 “西”概念的历史形成与前现代的中、西互动
四、 西方近代性的兴起及其定性
五、 利玛窦来华开启西学东渐的背景与厘清
六、 从文化殖民到平等交流
第二讲 中西互译运动的开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译介与改写
一、 亚里士多德:首位系统引进中国的西方大哲
二、 耶稣会士选择亚里士多德的原因
三、 明末中译的亚里士多德作品
四、 近代中国哲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大事
五、 利玛窦等人引进西学的贡献与检讨
第三讲 西学中译选样解析:从耶稣会士译述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到中国士人夏大常的《性说》
一、 艾儒略的《性学觕述》
二、 毕方济的《灵言蠡勺》
三、 中国士人夏大常的《性说》
第四讲 中国经典西译与西方近代哲学家的回应:理性主义者与启蒙运动的初兴
一、 初期在华耶稣会士译述中国典籍入欧
二、 西方近代哲学对中国讯息的响应
三、 理性主义者笛卡尔:入境随俗与慷慨待人
四、 马勒布朗士:孔子也在神内看见
五、 基督徒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的对话
六、 对于中国哲学的六点评述及其与朱熹哲学的比较和检讨
七、 关于《和中国哲学家的对话》的小结
八、 德国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对中国的了解与向往
九、 沃尔夫与西欧启蒙运动的初兴
第五讲 清初中国士人的响应与初融中西的尝试
一、 清代汉、满皆有融接中西的学者
二、 形而上学的视野
三、 人性论
四、 实践论
五、 夏大常的中国宗教诠释
六、 灵肉二元与颜元、戴震的身体哲学之修正
第六讲 批判中国哲学:黑格尔与马克思
一、 从赞颂到批判
二、 近代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眼中的中国哲学
三、 马克思:坚持道德原则的半野蛮人将兴起中华共和国
四、 结语
第七讲 欲近还远:马丁·布伯与马丁·海德格尔
一、 马丁·布伯:庄子故事与道之教
二、 海德格尔与老子
三、 浊与清
四、 光与暗
五、 本真与他异(外地风光)
六、 有与无
七、 科技与艺术的斗争
八、 道与路
第八讲 结语
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是201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沈清松。
得书感谢您对《从利玛窦到海德格尔》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