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回顾与感悟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的学术与人生。
内容简介
郑杭生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重建的重要领导人和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开拓者,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而且高尚的人格、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堪为垂世风范。
此纪念文集是郑杭生先生的老朋友、学界同人及其弟子对先生的追思与缅怀,以及对其学术与人生的回顾与感悟,鲜活地展示出郑先生为国为民、为人为学和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
编者张建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上篇 追思与缅怀
新时期中国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开拓者——怀念郑杭生教授
学贯中西,联系实际——对郑杭生老师的追思和悼念
社会学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怀念作为教育家的郑杭生先生
一、要有强烈的社会关怀
二、要重视整体的、历史的思维训练
三、要掌握融通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四、要有传承性理论创新的自觉努力
五、要秉持坚定的学术立场
六、要致力于养成宽厚包容的学术心态
倡导理论自觉,研究中国问题——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
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郑杭生先生的精神遗产与人格风范
创建中国学派 倡导理论自觉——纪念恩师郑杭生教授
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四大贡献
忠恕之道,一以贯之:纪念恩师郑杭生先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追忆郑杭生先生二三事
一
二
三
慈杭普度 众生平等——郑杭生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追思
中国对灾害社会学研究应有一定学术站位
以广州深圳实地调查为例的和谐社区分析
深切缅怀恩师郑杭生先生
一个“编外”学生的感念——怀念郑杭生先生
师恩浩荡十二年——深切缅怀我的老师郑杭生教授
亦师亦友的点点滴滴
一、相识
二、交往与帮助
三、鼓励和引领
四、发扬光大
深切缅怀我的导师郑杭生教授
好老师 好主编 好作者——怀念我的导师郑杭生教授
一
二
三
根留本土依江润 叶起寒棱映月开——忆郑杭生先生
“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宽厚仁善的待人之心
“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悼念恩师郑杭生先生
一
二
三
记忆中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深切缅怀恩师郑杭生先生
“第一次”
“最后一次”
气和文轩 行道惠生——沉痛悼念恩师郑杭生先生
一
二
三
四
恩师虽已逝 千载有余情
一、感激相遇:插柳之恩,终生难忘
二、感悟教诲:启蒙之恩,刻骨铭心
三、感谢师门:点滴之恩,涌泉相报
下篇 学术与人生
郑杭生教授的生平与著述
郑杭生教授的学术人格
一、国之翘楚 一代宗师
二、与时代协调的人格特征
三、表现为学派意识的理论自觉是学术人格的体现
四、社会运行学派的理论来源
五、学派意识的学术道德和学术人格意义
郑杭生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一
二
三
当前建立中国学派的理念与实践——深切怀念郑杭生先生
从“社会运行论”到“实践结构论”——郑杭生社会学研究“五论”
兼容并包的社会学学科思想——追思郑杭生先生对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发展的支持
一、兼容并包学科思想的渊源
二、推动民族学与社会学的交流合作
三、支持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发展
四、将兼容并包升华为理论自觉
社会运行论与传统社会思想的互构共契——郑杭生先生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的贡献
一、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
二、社会思想史的新体系
三、社会思想史基本研究问题的确定
顶天立地做研究 呕心沥血育新人——深切悼念恩师郑杭生先生
一、“顶天立地”做学问,建构“五论”新体系
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探索社区建设经验
三、农民工市民化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主题
思想的力量永在——郑杭生先生社会学理论发展析述
追求至善之境——郑杭生先生后期学术事业与基金会事业的二三事
郑杭生先生对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巨大贡献
一、开拓新的社会学认识论传统
二、发展出完备的社会学元理论
三、构建出中国化的社会学本理论
四、小结
“草根精神”的表率——郑杭生先生的基层城镇化实践研究
一、缘起
二、对临安实践的调查与发现
三、对临安实践的指导、寄语与希望
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再认识
弘道至善:郑杭生先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思考与情怀
郑杭生先生与西北民族大学的社会学
一、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的创办与发展
二、西北民族大学的社会学与郑杭生先生
1.郑老师对学科发展的关心与协助
2.郑杭生先生对《西北民族研究》的肯定与支持
3.郑老师与郝先生的友谊
三、结语
郑杭生教授生平
家国情怀知行合一:纪念郑杭生先生是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建明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家国情怀知行合一:纪念郑杭生先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